谈谈了凡四训中的八种善

《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黄(袁了凡)的著作,该书以家训的形式,传授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其中,袁老讲到的真善、伪善等的概念,确实令人振聋发聩,以至于净土宗的净空法师等都推荐弟子学习了凡四训,净空法师还专门录的有相关的讲座。其中,了凡先生所阐述的八种善,对于我们理解行善的真谛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真善与假善——探寻行善的真实动机

真善与假善的区别在于行善者的动机。真善是无私地利益他人,没有丝毫自私自利之心。即使表面看似严厉的批评或管教,也是出于真心关爱和期望对方成长。假善则相反,表面上一团和气,实则内心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这种善行虽然暂时博得他人的好感,但长远来看并无多少实际益处。

二、端善与曲善——审视行善的纯粹度

端善是指出于纯正的济世利人心态去行善,不掺杂任何个人私欲。这种善行无论结果如何,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崇高的道德力量。曲善则是在行善时夹杂着个人的目的,比如追求名声、地位等。这种善行虽然也能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但因其初衷不够纯粹,往往难以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三、阴善与阳善——观察行善的影响力

阴善是指那些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善行。这些善行或许并不张扬,但却能在暗中积累深厚的阴德,为行善者带来长远的福祉。阳善则是那些公开曝光、广为人知的善行。这类善行能够迅速传播正能量,激励更多人投身慈善事业。然而,过于追求阳善也可能导致行善者心态浮躁,甚至产生沽名钓誉之嫌。

四、是善与非善——考量行善的深层次影响

是善与非善的区别在于行善行为是否真正符合道义。有些行为看似善举,但实际上可能只是满足了个人的虚荣心或其他低级趣味;而有些行为看似平凡无奇,却能在不经意间改变他人的命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行。因此,我们在评价一个行为是否为善时,不能仅看表面现象,更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

五、偏善与正善——辨析行善的正确方向

偏善通常指的是那些以恶意为基础却披着善良外衣的行为。比如有些人表面上装作很关心他人,实际上却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这种善行不仅无法给他人带来真正的帮助,还可能误导公众的判断。正善则是以善良的心态去实施某些看似残酷但实际上是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行为。比如严师出高徒,虽然严格,但这种严格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

六、半善与满善——衡量行善的完美程度

半善指的是那些行善后仍然心存执着、无法释怀的行为。比如有些人捐款后总是惦记着这件事,希望得到外界的认可或回报。这种善行虽然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但因其不够彻底,难以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满善则是行善后心无挂碍、如释重负的状态。这种善行不仅能够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还能让行善者内心得到真正的安宁和满足。

七、大善与小善——定位行善的格局与境界

大善与小善的区分在于行善者的胸怀和视野。大善者心怀天下,他们的善行不仅仅局限于个人或家庭,而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的福祉。即使他们的善行在表面上看起来微不足道,但由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情感和远大志向,它们实际上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相比之下,小善者的善行主要集中在个人或家庭层面,虽然也能带来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但格局和境界相对有限。

八、难善与易善——评估行善的挑战与价值

难善与易善的区别在于行善的难度和价值。难善是指在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时,依然能够坚守善良本心,勇往直前。这种善行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更需要深厚的道德修养和人生智慧。由于难善的稀缺性和挑战性,它往往能够激发出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潜能,为社会带来更加深刻的变革和进步。易善则是指在顺境中轻松完成的善行,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挑战性和考验性,其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和社会进步的推动相对有限。

Read more

天上有雨,未落人间——说说《需卦》

天上有雨,未落人间——说说《需卦》

《易经》六十四卦中,《需卦》排在第五。 前面几卦,乾坤是天地之本,屯是起步之难,蒙是启蒙之初,到了第五卦——《需》——天地间万象已动,人也有所思、有所欲,但偏偏,这一步还不能迈出去。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等,不是停,是蓄。 卦象:天上有云,水未落 需卦的卦象是:上坎(☵,水)下乾(☰,天)。 水在天上,正是积雨之象。我们站在地上,仰望天空,望着那片厚厚的云,知道它迟早会落雨,但此时此刻,还未滴下哪怕一丝甘露。 这就叫“需”。 你知道目标在前,力量也已在身,但时机未到,不能躁进。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已经准备好了,但世界还没准备好接住你。” 这不是消极,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

By 老刘
小米SU7又出事了,我们到底该怪谁?

小米SU7又出事了,我们到底该怪谁?

6月11日晚上,郑州街头,一辆小米SU7失控连撞十几辆车——电动车、小轿车都没躲过,车头几乎报废,现场一度混乱不堪。更早之前,安徽那起SU7高速起火致三人死亡的事故也还没从大家脑海中淡去。 姑且不说到底是不是智能驾驶的原因, 也有很多它的粉丝说比亚迪出事多少多少,归根到底还都是电车的问题,那么电车怎么老出事? 是车太猛?人太嫩?还是对“智能驾驶”理解太美好? 动力太猛,新手真心顶不住 先说车。SU7有多猛?顶配版零百加速2秒多,马力直接干到1000匹以上,这种性能放在燃油车里,那就是超跑级别。 但问题是,买它的大多是年轻人,很多是人生第一辆车,甚至有的刚拿驾照没多久。这种“猛兽”配“新司机”的组合,说实话,确实危险系数高。一脚电门下去,车先冲出去了,人还没反应过来。 郑州这次的女司机,就是刚提车不久。车一失控,根本刹不住。不是她不会开,而是这车给新手的容错空间实在太小了。 智能驾驶不是“放手驾驶” 再说智能驾驶。小米宣传的NOA、

By 老刘
站在新高考的起点:对两年后女儿的期许

站在新高考的起点:对两年后女儿的期许

2025年的高考今天落幕,这是“3+1+2”模式全面实施的第一年。从改革到首考,从认知到实践,这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测量,更是一种教育方向的宣示。 作为家长,我对这次高考有三点深刻感受: 一、语文卷:不再“刷题”,更考“立志与思辨” 今年全国卷一作文聚焦“民族魂”,从老舍、艾青、穆旦的文字中引导学生理解爱国情怀的不同方式 。考题不仅强调情感共鸣,也要求结构逻辑清晰,表达真诚、语言自然流畅 。 这道作文开放而不空洞:任何有生活、有思考的学生,都能找到表达路径;但能够精准逻辑、有独立见解,并融入素材,便是真高分。 这使我明白,真正的语文能力,不在于套路,而在于“你是谁”——有温度、有思想、有立场。 二、历史题:文言与史料,强调跨学科理解 今年历史全国卷大量使用文言史料,并引导学生依据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评析与判断

By 老刘
荔枝路远,道在人心——从《易经》看李善德的一生

荔枝路远,道在人心——从《易经》看李善德的一生

马伯庸的小说《长安的荔枝》及其改编剧集,看似讲述一场跨越千里的荔枝运输奇旅,实则以小人物的遭遇折射盛唐末期政治、社会、文化的真实图景。主人公李善德,这位从九品小吏,在完成“运荔枝”这一看似荒诞实则关乎权力的任务中,演绎出一部小人物在大时代中如何“知命”、“尽性”、“归真”的命运史。 本文尝试以《易经》的视角,借其卦象与哲思,还原李善德的命运轨迹与精神转化。 一、《屯卦》:困中求进,命运起始 卦辞:“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屯”象征万物初生,动荡未定。李善德身为地方文吏,无权无势,却在极为不利的局势中被委以“千里送荔枝”之命——这是危也是机。他组建了一支临时小队,历经风雨山川、盗贼瘴气,表面是传荔枝,实则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这正是“屯”卦中的“利建侯”

By 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