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记录日常的生活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生活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郑州的风,已经很久没有凉意了。 中午走出家门,热浪扑面而来,仿佛不是在街头行走,而是在一个被烤熟的城市里艰难穿行。脚下的地砖仿佛在冒烟,树叶也蔫头蔫脑的,天上的云像是被阳光蒸发了似的,连影子都不敢投下来。 我看了看天气预报,未来七天,最高气温在39℃到42℃之间徘徊,最低气温也在29℃以上,甚至有天的低温是33℃。再加上高达60多的湿度。这个城市,像一口沸腾的大锅,白天蒸,夜里焖。 这样的热,让人喘不过气来。更让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段历史 那是乾隆八年的夏天——1743年,一样是在中原大地,气温也曾达到过44.4℃。那时没有空调,没有冰箱,连电扇都还没影儿,百姓靠着蒲扇和井水熬过一个个闷热的夜晚。 据史书记载,那年夏天“暑气熏蒸,草木皆焦”、“土石皆焦,桅顶流金”、“铅锡销化”、“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短短几日间,因酷暑暴毙者过万。乾隆皇帝不得不下令开仓放药,设凉棚、发汤药、赈济百姓。这是中国历史上,

By 老刘
现代八股文

生活

现代八股文

现在的阅读理解题,越来越像一场心理战。 你以为是在考你读没读懂文章,其实是在考你猜不猜得中出题人的心思。女儿每次考完语文都会吐槽:他怎么知道的作者写文章时候的想法?没想到一语成谶,前几天看新闻,上海一场考试中用了一篇青年作家的文章,题目拿去请这位原作者本人来答,结果他第一眼就把“标准答案 C”排除了。作者本人也说,出题人想的有点复杂了。这也就怪不得有经验的出题人都会使用已经故去作者的文章,不会引起争议啊,看来这次的出题人还是有点年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现在的考试,已经不满足于考“理解”了,它要考“揣摩”。揣摩出题人的意思,揣摩题目的陷阱,更重要的是,揣摩出题人的期待。文章写的是“天边的晚霞”,你若说它“美丽”,太肤浅;说它“象征人生”,略显老套;要想拿满分,必须说它“投射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哪怕文章里连个人影都没有。总之,你得拐几个弯,绕几个圈,再从某种“文学母题”或“价值引导”里掏出一个“

By 老刘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生活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前,我写下《郁闷,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这篇文章时,内心翻滚的不是小事的愤怒,而是对底线被践踏的失望。邻居从我家拉电线充电,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最后竟连我家的充电器都“借用”。甚至因为我给他写了纸条,还想打我。当时我说:“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只是没想到,十五年后再听到他们家的消息,竟是一出更荒诞的悲剧。 那家的男人已经去世。留下两个老婆争房产,最后还是他儿子获得了这套回迁房。他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却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一路磕磕绊绊: 交房一年来,看他儿子在业主群里抱怨,被电梯夹了不止一次,骑车进地下室摔过多回,车轮卡在道缝中,正常走路还能摔个仰八叉。毕业后没有工作,前不久小区换物业的时候,经介绍在小区做监控员,不服从管理员的管理(其实也是小事,人家让他把桌子上保持整洁,他就是不听,弄的乱七八糟的),和物业经理骂了一架,被辞退。邻里原想通融一二,以他母亲那无理取闹的性格,当然是又去物业把物业经理骂了一顿,结果也就那样了。 前几天偶尔和一个邻居聊起他家的情况,那个邻居说,他要打你那不是基本操作嘛,人早年曾在派出所拿刀扎他自己母亲,打你都是轻的😅。如今看来,

By 老刘
小米SU7又出事了,我们到底该怪谁?

生活

小米SU7又出事了,我们到底该怪谁?

6月11日晚上,郑州街头,一辆小米SU7失控连撞十几辆车——电动车、小轿车都没躲过,车头几乎报废,现场一度混乱不堪。更早之前,安徽那起SU7高速起火致三人死亡的事故也还没从大家脑海中淡去。 姑且不说到底是不是智能驾驶的原因, 也有很多它的粉丝说比亚迪出事多少多少,归根到底还都是电车的问题,那么电车怎么老出事? 是车太猛?人太嫩?还是对“智能驾驶”理解太美好? 动力太猛,新手真心顶不住 先说车。SU7有多猛?顶配版零百加速2秒多,马力直接干到1000匹以上,这种性能放在燃油车里,那就是超跑级别。 但问题是,买它的大多是年轻人,很多是人生第一辆车,甚至有的刚拿驾照没多久。这种“猛兽”配“新司机”的组合,说实话,确实危险系数高。一脚电门下去,车先冲出去了,人还没反应过来。 郑州这次的女司机,就是刚提车不久。车一失控,根本刹不住。不是她不会开,而是这车给新手的容错空间实在太小了。 智能驾驶不是“放手驾驶” 再说智能驾驶。小米宣传的NOA、

By 老刘
站在新高考的起点:对两年后女儿的期许

生活

站在新高考的起点:对两年后女儿的期许

2025年的高考今天落幕,这是“3+1+2”模式全面实施的第一年。从改革到首考,从认知到实践,这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测量,更是一种教育方向的宣示。 作为家长,我对这次高考有三点深刻感受: 一、语文卷:不再“刷题”,更考“立志与思辨” 今年全国卷一作文聚焦“民族魂”,从老舍、艾青、穆旦的文字中引导学生理解爱国情怀的不同方式 。考题不仅强调情感共鸣,也要求结构逻辑清晰,表达真诚、语言自然流畅 。 这道作文开放而不空洞:任何有生活、有思考的学生,都能找到表达路径;但能够精准逻辑、有独立见解,并融入素材,便是真高分。 这使我明白,真正的语文能力,不在于套路,而在于“你是谁”——有温度、有思想、有立场。 二、历史题:文言与史料,强调跨学科理解 今年历史全国卷大量使用文言史料,并引导学生依据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评析与判断

By 老刘
碾转

生活

碾转

刚看到 “碾转” 这俩字点进来的朋友,估计还摸不着头脑。其实这是种吃食,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 过去青黄不接的时候,地里的青麦熟了,人们就割下青麦,搓掉外皮,把麦仁蒸熟晾干,再放进石磨里碾。磨盘一圈圈转,出来的细长条,就是碾转。吃法不讲究,打俩鸡蛋炒一炒,或者拌点蒜末香油就能吃。晒干了收起来,想吃的时候上锅一蒸,照样能填饱肚子。老一辈人靠着这不起眼的东西,熬过饥荒,等到新麦磨成面粉。 等我记事时,日子没那么紧巴了,谁家也舍不得割还没熟透的麦子。做碾转又费工夫,得守着石磨一圈圈推,慢慢就没人做了。我就吃过一回,还是邻居大娘送来的。那碗碾转端在手里,麦香直往鼻子里钻,吃起来又筋道又香甜,到现在都忘不了。 前两天上班路上,瞧见有小贩在卖碾转,用白布盖着,底下透出青绿的颜色。我称了半斤带回家,妻子压根没听说过这东西。我搁锅里用油炒了炒,吃起来还是那么有嚼劲,可总觉得少了点啥。想来想去才明白,现在啥都不缺,吃啥都不稀罕了。小时候难得吃上一回,那滋味里掺着期待和满足,

By 老刘
女儿分班后的第一次家长会

生活

女儿分班后的第一次家长会

昨天参加了女儿学校这学期的家长会,依照惯例,每学期期中考试后都会有这么一次例行沟通,更何况这次是分科之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 女儿这次期中考试也还行,班级第二,年级第六。和上次的月考相比,虽然英语和政治都没有能拿到第一,数学的成绩提升了不少,所以,整体排名还是上升了。 据女儿介绍,她的新班主任出生于2000年,是一位刚工作不久的年轻女教师。 见到她的第一眼,我的内心有点惊讶:老师好年轻!一张娃娃脸,脸上还带着学生气,刘海也是和我女儿一样的“鲇鱼须”款式,再想想她的年龄,和我侄女差不多大。 开会时,能看出她有点紧张。这也难怪,台下坐着的,基本上是她爸爸妈妈辈的叔叔阿姨,而她要站在讲台上,跟这一群长辈讲“育儿经”,这画面多少有点尴尬。 但不得不说,年轻人干脆利落,没有废话。她把该说的内容简要地介绍了一遍,包括学生的作息安排、学科老师的配备、目前整体学习状态的一些观察,讲得简洁清楚,没有过多情绪渲染,也没有“高考”压迫式的老套路。全程不到二十分钟。 接下来,她还特地留出时间供家长单独交流孩子的具体情况。这样的安排倒让我觉得挺好,

By 老刘
高速公路上的月季

生活

高速公路上的月季

傍晚,车开上了机场高速,去接女儿回家。 她的学校离家太远了,住校,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 天气挺舒服,阳光斜斜地照在前挡风玻璃上,风也不大,尽管有大风黄色预警,所以一路上心情挺放松的。 车流不少,大家都在自己的节奏里赶路。突然,我注意到路中间隔离带上开满了月季。 红的、粉的、橙的,一丛接一丛,像是特意为这条灰色的高速路点缀了一场春天的演出。 这个季节已经快到头了,春天要过去了。清明刚过,谷雨也快到了,一切都在往最旺盛的状态走。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这时候的花,都是拼尽全力在盛放; 就像女儿这个年纪,青春正在往外冒,藏也藏不住。 她现在说话不多了,动作利落,语气也更笃定,跟小时候那个爱缠着我问这问那的小姑娘不太一样了。 可她一上车,看到我的那一笑,还是和小时候一模一样。 那一瞬间,我突然有点明白,这条高速路上盛开的月季,为什么会让我触动。 人生就像条高速公路,我们总是在赶路、追时间,很少慢下来去看一眼沿途的风景。 可有些风景,它不会喊你一声,却会在你不经意间,

By 老刘
下棋

生活

下棋

上班的路上,总能看到几位老大爷围着一张小木桌下象棋。棋子落在棋盘上的"啪啪"声,谁也不服谁的嘟囔声,总让我想起已故的二伯和三爷,他们生前也极爱下棋。 在我们那儿,"下棋"二字有着特别的含义。既不是象棋围棋,也不是军棋跳棋,更不是五子棋。而是一种连名字都说不清的乡间棋戏。两个闲来无事的人碰上了,问一句"来牌棋吧?",便蹲下身来开始画棋盘。 这棋最妙处在于它的随性。找块平整的地面,用树枝或石子划五道横线、五道竖线,棋盘就成了。棋子更是信手拈来——小砖头、碎瓦片、小土块,甚至随手揪几片不同形状的树叶。只要两样东西能区分开来,就能当棋子用。 下棋分两个阶段。先是摆棋: - 四个棋子围成"口"字叫"方",能多下一子 -

By 老刘
春天的味道

生活

春天的味道

周日一早,我和老婆去菜市场买菜。春天的菜市场总是格外热闹,各种时令蔬菜争相上市,看得人眼花缭乱。 走到市场门口,看见一个老大爷蹲在路边卖白蒿。他卖的白蒿要比市场里头卖的要干净许多。老婆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蹲下去就挑拣起来。 我站在一旁有些犹豫。上次老婆买白蒿回来,我择菜择了两个小时,洗菜又洗了半个小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白蒿是一种小灌木,特别刚发芽的时候,和很多干枯的野草小木棍混在一起,择起来实在是个磨人的活。可看着老婆兴致勃勃的样子,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最后她干脆把老大爷的白蒿全包圆了,还搭上一把2块钱的小葱。 河南人对蒸菜有着特殊的情感。每到春天,家家户户都要蒸上几锅。最早是白蒿,接着是榆钱、槐花,有老人在外面找的话,还能有蒸葛花、荠菜,甚至是楮树的花。把这些野菜洗干净,拌上面粉,上锅一蒸,出锅后淋上蒜泥、香油,撒点盐,就是一盆难得的美味。 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个时节,母亲总会挎着篮子去田间地头找野菜。父母亲那一代成长在五六十年代,伴随着他们成长的就是饥饿,野菜也是伴随着他们长大。在河南这片土地,历史上经历过太多苦难。老人们常说,几乎每次天灾人祸,

By 老刘
记录最近一些事暨除草贴

生活

记录最近一些事暨除草贴

近一个月没有更新博客,主要原因并非全然是忙碌,更多是因为懒惰。更令人沮丧的是,NAS(网络附加存储)出现了问题,导致之前用Flatnotes写的几篇文章未能及时保存,最终丢失。尽管心有不甘,但事已至此,也只能接受现实。 老舅的离世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了40、50岁这个阶段,不得不面对亲人离世的现实。老舅今年85岁,近年来饱受各种病痛折磨。几年前,他因带状疱疹和风湿病导致全身疼痛,后来又因前列腺炎手术导致尿道问题,不得不长期依赖尿管。 农村老人的生活,往往只是维持生命,谈不上生活质量。参加完老舅的葬礼后,顺便去探望了老姨。老姨今年60多岁,几年前因与姨夫争吵导致中风,生活无法自理。所幸她曾是教师,退休金较为丰厚,每月有几千元收入,家中有一个表弟专门照顾她。尽管生活条件尚可,但生活质量依然堪忧,只是痛苦地活着。 平台经济的隐忧 今年的315晚会揭露了不少问题,其中除了添加磷酸盐的海鲜,最引人注目的是披着合法外衣的高利贷。高利贷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从几年前的校园贷、裸贷,到如今与职业贷款者合作的平台借贷。这些平台通过签订合法借条,私下通过微信转账,实际到账金额远低于借款金

By 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