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读得一些书

说话,是世界上最轻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

易经

说话,是世界上最轻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

昨天继续研习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看到《易经·系辞上传》的一段话: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这段话放在两千多年前,已经算是对信息传播极限的高度描写了——在一个没有网络、没有印刷术的时代,孔子就已经意识到:话是有传播力的,而且可以影响到你看不见的人。 他用“枢机”来比喻言行的重要性。枢机是门轴,平时不起眼,但门的开合全在它一动之间。言行之于一个人,也是这样——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成就一生的名誉,也可能带来一世的羞辱。 佛家讲“不妄语”,涵义更广:不仅不能撒谎,还要避免虚夸、恶口、

By laoliu
陪女儿读《复活》

阅读

陪女儿读《复活》

暑假刚开始,我给女儿买了一堆高中语文推荐阅读的名著: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夏洛蒂的《简·爱》、还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 这些书的名字对我来说都不陌生,但也仅仅知道名字罢了,因为那时候的教育认为这些都是闲书,是耽误学习的存在。小的时候想读,而长大了之后没心情去读,如今换了一个身份,成了陪女儿一起走这段路的人,我觉得我应该也读一下这些书,最起码能和孩子一起聊聊,培养一下她的阅读兴趣,毕竟,对于现代孩子来说,手机以及现代风格的文学作品要比一个俄国贵族的忏悔、一个农家女的命运有趣的多。 《复活》被我先拿了起来。 其实当年我对这本书没什么印象。只是当年在背作者简介的时候了解过,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很厚,是讲一个人的忏悔和救赎。现在重新读起来,却像打开了一扇旧门,门后不是陌生的世界,而是我们一直生活着,却未曾深究的现实。 托尔斯泰的语言和平实,甚至有些直白和啰嗦,对细节的刻画很详细。但那些啰嗦里藏着一种力量,一种几乎令人不安的诚实。他把上层贵族的虚伪写得赤裸裸,把法律的冷漠、教会的空洞、监狱的压抑、底层人民的麻木,一样样摊开来让你看。 可真正打动我的,

By laoliu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阅读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人这一生,总会有那么几样东西,轻轻地飘在心里,既不落地,也不散去。它们从不喧哗,却在你某个疲惫的午后、某段仓促的旅途、或一场春雨之后,悄然浮现。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又带点哀伤的名字——白月光。 说白了,白月光其实是一种遗憾。它是你没能在那个时刻再多靠近一步的那个人,是你童年某一段被记忆滤镜柔化了的光景,是你长大之后每次归乡都觉得“哪里不一样了”的那种熟悉感错位。它不一定高贵,不一定完美,甚至不一定真实。它只是你在现实生活磕磕绊绊之后,为了安顿自己那颗不肯妥协的心,编织出来的一个安静的幻影。 初恋的情人也许早已在朋友圈晒娃,但你记得的是她笑起来像月亮弯弯;童年的伙伴可能连名字都模糊了,但你记得那棵老槐树下的影子,总是比黄昏先到一步;而故乡,像一幅始终未完成的水墨画,留白处最多,也最撩人心绪。 夏丐尊在《春的欢悦与感伤》中写道: “前几天吃到油菜心和马兰头的时候,我不禁起了怀乡之念,想起故乡的春日的光景来。我所想的只是故乡的自然界,园中菜花已发黄金色了吧,燕子已回来了吧,窗前的老梅花已结子如豆了吧,杜鹃已红遍了屋后的山上了吧……只想着这些,怕去想到人事。因为乡村的凋敝我是知道的,故乡

By laoliu
天上有雨,未落人间——说说《需卦》

阅读

天上有雨,未落人间——说说《需卦》

《易经》六十四卦中,《需卦》排在第五。 前面几卦,乾坤是天地之本,屯是起步之难,蒙是启蒙之初,到了第五卦——《需》——天地间万象已动,人也有所思、有所欲,但偏偏,这一步还不能迈出去。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等,不是停,是蓄。 卦象:天上有云,水未落 需卦的卦象是:上坎(☵,水)下乾(☰,天)。 水在天上,正是积雨之象。我们站在地上,仰望天空,望着那片厚厚的云,知道它迟早会落雨,但此时此刻,还未滴下哪怕一丝甘露。 这就叫“需”。 你知道目标在前,力量也已在身,但时机未到,不能躁进。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已经准备好了,但世界还没准备好接住你。” 这不是消极,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

By laoliu
蒙卦:从困中启,向光而行

阅读

蒙卦:从困中启,向光而行

如果你在街头做一个采访,问:“《易经》是什么?” 十有八九会有人回答:“算卦的书呗。” 这个答案,其实对,也不全对。 《易经》确实起源于卜筮之术,但它远远超越了“算卦”本身。它是一种看待变化的哲学,是中华文化思维的源代码,是一部人生操作手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家庭、工作、人际、选择,每个节点的应对,都可以在《易经》中找到线索。 昨天读南怀瑾先生对蒙卦的讲解,颇有感触。他说:蒙卦,其实就是屯卦翻转过来的样子。 * 屯卦(第三卦):☵上坎下震☳ —— 水雷屯。 * 蒙卦(第四卦):☶上艮下坎☵ —— 山水蒙。 我们平常说“启蒙”,正是从这个卦象来的。 屯是磨难,蒙是顿悟 屯,是开始阶段的艰难,万事起头难。 蒙,是经过困顿后,开始有“

By laoliu
屯:起步的困难,是值得尊重的时刻

阅读

屯:起步的困难,是值得尊重的时刻

昨天继续读《易经杂说》,读到第三卦——屯卦。卦辞写道: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南怀瑾先生解释,“屯”这个字,一横开天地,一下面的“屮”,像刚要钻出泥土的芽,而“屯”字本身,有艰涩、积聚的意思。万物初生,正是最混沌、最艰难的时候。 卦象是水雷屯:下震上坎。震为雷,坎为水,意思是:雷藏于水下,动而未发。就像大海中滚动的雷电,一切都在发生,却还没有方向。一方面是能量的积蓄,另一方面却是外在环境的未明。天地未分,局势不定,正是人生中最难走的阶段之一。 我想起了去年女儿刚升上高中的时候。有次接她回家,在车上她闷闷不乐地说:“数学太难了,题目都看不懂。”我问她哪题不会,她摇头:“都不会。” 她的眉头紧锁,跟小时候做拼图时卡在中间的样子很像。

By laoliu
《易经》乾卦中的“大人”

阅读

《易经》乾卦中的“大人”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乾卦被誉为“诸卦之首”,象征阳刚、天道、君子之德。其中有两处爻辞提到“利见大人”: *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那么何为大人呢?南怀瑾先生在解读《易经》与《文言传》时,对“大人”有两种层次的诠释。 大人是对我有帮助的人 九二爻:潜龙初现,寻灯引路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二爻辞) 此时的“龙”虽崭露头角(初离“潜龙”状态),却仍处下卦地界,阳爻居阴位,虽居中却失位。如南怀瑾所言,此阶段需借力“贵人”——即能识才提携的伯乐。 * 现实映射:犹如初入职场的才俊或初创阶段的创业者,虽有潜力却资源有限。曾国藩早年得唐鉴举荐办团练,方从文吏蜕变为重臣印证了“

By laoliu
人生没有剧本,活着就是目的

阅读

人生没有剧本,活着就是目的

读南怀瑾先生文集《人生无真相》,南先生提到有次去一个大学做演讲,刚开始学校想让他谈谈人生的目的,他说人生的目的其实就是人生。 人如草芥,生于天地之间,本就没有预设的剧本。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是一种机缘,也是某种巧合。我们在烟火人间跌跌撞撞,被柴米油盐推着向前,一日三餐中奔忙,一年四季里老去。等到离开时,不过两手空空,连半片云彩都带不走。 所以说,活着本身,就是目的。 正如慧开禅师所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生的意义,不必刻意追问,它常常就藏在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里: 清晨为爱人做一顿热腾腾的早餐, 傍晚接过孩子递来的半块西瓜, 在人海中接住一个陌生人的微笑, 为路边一朵花的盛开驻足片刻…… 人生如同一场即兴戏,重要的不是剧本的宏大与否,而是你投入其中时的每一颦每一笑。 与其在“不知所以然”中焦虑惶恐,不如学一学村口那棵老槐树: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应自然,静守四时。把每一个当下都活成自然舒展的模样,就是最好的活法。

By laoliu
跟着南怀瑾先生读易经Ⅱ--“时”与“位”

阅读

跟着南怀瑾先生读易经Ⅱ--“时”与“位”

我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可这八个字里,最关键的两个,其实就是“时”与“位”。 南怀瑾先生在《易经杂说》里再三强调的。他讲得很直白:不论是科学、哲学,还是人生万事,《易经》归根到底讲的,就是“时”与“位”这两个问题。 听起来有点抽象?那我们换个角度来看。 01|时不对,再好的东西也白搭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 很有才华、眼光独到、也肯努力,可偏偏就是一直得不到机会。做生意,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想跳槽,总比别人慢一步;写的方案很棒,但偏偏项目黄了;买股票,总是踏错节凑。 这些情况,说白了就是:不逢其时。 一个人就算再优秀,如果没有遇到对的时间,终归难以发挥价值。 南怀瑾先生举了个例子: 一枚锈了又弯了的铁钉,谁都觉得是废物。但有一天台风过境,

By laoliu
跟着南怀瑾先生学易经(一)

阅读

跟着南怀瑾先生学易经(一)

最近开始看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最早接触易经里的文字大概是初一学鲁迅的《朝花夕拾》里面有:“上九,潜龙勿用”,后来才知道这是易经里的文字。学易经,首先要了解“易“这个字在易经中代表了什么。南怀瑾先生包含如下三个方面:不易、变易、简易。 变易:万物无常,唯变永恒 “变易”是《易经》最直观的哲学表达。南怀瑾强调,宇宙间一切现象皆处于 必变的状态,但这种变化并非无序的突变,而是渐变的积累。他以四季轮转、昼夜交替为例,说明自然规律中隐含的“变中有常”。 - 社会与人生的映射:人际关系、情感状态乃至时代潮流,均遵循“变易”法则。如南怀瑾所言:“男女感情、父子感情,一定会变,不变就不叫感情了。”这种变化观要求人们以动态眼光看待问题,避免固守成见。 - 《易经》的辩证启示:卦象的爻变(

By lao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