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而后有定

知之而后有定
Photo by Clay Banks / Unsplash

最近开始读南怀瑾先生的《大学微言》,《大学》是四书五经的第一本书,是古代科举考试必备的课本,是曾子的学习心得论文。《大学》开篇就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南怀瑾先生认为,以后无论是佛家、道家、儒家,其修行的核心就是上述内容。一谈到修行,我们第一印象就是神秘学的东西,其实这是很大的误区,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行其实很简单,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行的根本,不是求外在的变化,而是求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止,是修行的第一步

“止”字,意指停止、平息,通常是指对心灵的控制与调节。在南怀瑾的讲解中,“止”是修行的第一步,是任何修行体系中的基础。无论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止观”禅修,还是儒家的“静心”,都强调了“止”的重要性。止并非仅仅是物理上的停止动作,而是要求修行者停止内心的躁动、妄念与杂念,从而回归到一种清净的状态。

南怀瑾曾说,修行的第一要务是“止”。“止”意味着放下内心的欲望、执着与不安,将注意力从外界的干扰中收回,专注于自身的内在世界。弘一法师说:“止语,是上等智慧;止心,是上等修行,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断调整自己。心若浮躁,浮生皆乱;心若菩提,举世皆安。静,不是耳边无声,而是内心无争。”

定,是心境的稳定与智慧的培养

“定”是“止”的进一步发展,它在修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怀瑾认为,“定”是修行者在“止”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心境稳定、专注和深思的状态。定不仅仅是静止,它是一种专注的力量,是修行中进入更深层次的境界。

“定”意味着将内心的浮躁与杂念彻底平息,使修行者能够保持一种清明、安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修行者的智慧得以开启,思维更加敏锐,心境更加深邃。南怀瑾指出,修行不仅仅是“止”下的表面宁静,更重要的是在宁静的基础上建立深厚的定力。定的状态是修行者达到自我超越、实现智慧与洞察力的关键。

南怀瑾强调,真正的“定”是内心不受外界的干扰,能够专注于一个目标,且保持这种专注。无论是道家的“无为而治”,还是佛家的“禅定”,其核心都是通过内心的专注与平和,达到超越外物的自在境界。

实际操作很难

理论看上去都懂,但是真正的实操下去,发现,想要止住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越是想要静下来,发现心里的想法越是纷纷扰扰。甚至平常想不到的东西,都会再次想起来。可能是初学,功夫实在是不到家吧。不过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静下心来,虽然各种念头很多,但是也不乏对自已的一些行为的反思,其实能让自己及时发现走的路是不是还在初心,其他的也就不是很重要了。

Read more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前,我写下《郁闷,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这篇文章时,内心翻滚的不是小事的愤怒,而是对底线被践踏的失望。邻居从我家拉电线充电,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最后竟连我家的充电器都“借用”。甚至因为我给他写了纸条,还想打我。当时我说:“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只是没想到,十五年后再听到他们家的消息,竟是一出更荒诞的悲剧。 那家的男人已经去世。留下两个老婆争房产,最后还是他儿子获得了这套回迁房。他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却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一路磕磕绊绊: 交房一年来,看他儿子在业主群里抱怨,被电梯夹了不止一次,骑车进地下室摔过多回,车轮卡在道缝中,正常走路还能摔个仰八叉。毕业后没有工作,前不久小区换物业的时候,经介绍在小区做监控员,不服从管理员的管理(其实也是小事,人家让他把桌子上保持整洁,他就是不听,弄的乱七八糟的),和物业经理骂了一架,被辞退。邻里原想通融一二,以他母亲那无理取闹的性格,当然是又去物业把物业经理骂了一顿,结果也就那样了。 前几天偶尔和一个邻居聊起他家的情况,那个邻居说,他要打你那不是基本操作嘛,人早年曾在派出所拿刀扎他自己母亲,打你都是轻的😅。如今看来,

By 老刘
天上有雨,未落人间——说说《需卦》

天上有雨,未落人间——说说《需卦》

《易经》六十四卦中,《需卦》排在第五。 前面几卦,乾坤是天地之本,屯是起步之难,蒙是启蒙之初,到了第五卦——《需》——天地间万象已动,人也有所思、有所欲,但偏偏,这一步还不能迈出去。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等,不是停,是蓄。 卦象:天上有云,水未落 需卦的卦象是:上坎(☵,水)下乾(☰,天)。 水在天上,正是积雨之象。我们站在地上,仰望天空,望着那片厚厚的云,知道它迟早会落雨,但此时此刻,还未滴下哪怕一丝甘露。 这就叫“需”。 你知道目标在前,力量也已在身,但时机未到,不能躁进。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已经准备好了,但世界还没准备好接住你。” 这不是消极,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

By 老刘
小米SU7又出事了,我们到底该怪谁?

小米SU7又出事了,我们到底该怪谁?

6月11日晚上,郑州街头,一辆小米SU7失控连撞十几辆车——电动车、小轿车都没躲过,车头几乎报废,现场一度混乱不堪。更早之前,安徽那起SU7高速起火致三人死亡的事故也还没从大家脑海中淡去。 姑且不说到底是不是智能驾驶的原因, 也有很多它的粉丝说比亚迪出事多少多少,归根到底还都是电车的问题,那么电车怎么老出事? 是车太猛?人太嫩?还是对“智能驾驶”理解太美好? 动力太猛,新手真心顶不住 先说车。SU7有多猛?顶配版零百加速2秒多,马力直接干到1000匹以上,这种性能放在燃油车里,那就是超跑级别。 但问题是,买它的大多是年轻人,很多是人生第一辆车,甚至有的刚拿驾照没多久。这种“猛兽”配“新司机”的组合,说实话,确实危险系数高。一脚电门下去,车先冲出去了,人还没反应过来。 郑州这次的女司机,就是刚提车不久。车一失控,根本刹不住。不是她不会开,而是这车给新手的容错空间实在太小了。 智能驾驶不是“放手驾驶” 再说智能驾驶。小米宣传的NOA、

By 老刘
站在新高考的起点:对两年后女儿的期许

站在新高考的起点:对两年后女儿的期许

2025年的高考今天落幕,这是“3+1+2”模式全面实施的第一年。从改革到首考,从认知到实践,这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测量,更是一种教育方向的宣示。 作为家长,我对这次高考有三点深刻感受: 一、语文卷:不再“刷题”,更考“立志与思辨” 今年全国卷一作文聚焦“民族魂”,从老舍、艾青、穆旦的文字中引导学生理解爱国情怀的不同方式 。考题不仅强调情感共鸣,也要求结构逻辑清晰,表达真诚、语言自然流畅 。 这道作文开放而不空洞:任何有生活、有思考的学生,都能找到表达路径;但能够精准逻辑、有独立见解,并融入素材,便是真高分。 这使我明白,真正的语文能力,不在于套路,而在于“你是谁”——有温度、有思想、有立场。 二、历史题:文言与史料,强调跨学科理解 今年历史全国卷大量使用文言史料,并引导学生依据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评析与判断

By 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