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乾卦中的“大人”

《易经》乾卦中的“大人”
Photo by Unseen Studio / Unsplash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乾卦被誉为“诸卦之首”,象征阳刚、天道、君子之德。其中有两处爻辞提到“利见大人”:

  •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那么何为大人呢?南怀瑾先生在解读《易经》与《文言传》时,对“大人”有两种层次的诠释。


大人是对我有帮助的人

九二爻:潜龙初现,寻灯引路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二爻辞)
此时的“龙”虽崭露头角(初离“潜龙”状态),却仍处下卦地界,阳爻居阴位,虽居中却失位。如南怀瑾所言,此阶段需借力“贵人”——即能识才提携的伯乐。

  • 现实映射:犹如初入职场的才俊或初创阶段的创业者,虽有潜力却资源有限。曾国藩早年得唐鉴举荐办团练,方从文吏蜕变为重臣印证了“贵人梯”的重要性。
  • 行动智慧:主动展示能力(“德施普也”),同时积极联结高位者。此“见”是拜见与寻求认可,核心在于弥补位势不足,借力突破瓶颈

九五爻:飞龙在天,德聚天下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五爻辞)
此爻居天位之尊,阳爻居阳位,既中且正,象征权力与能力的巅峰。此时“利见大人”的内涵发生本质转变:

  • 从“求见”到“召见”:孔子强调“大人”需具备“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宇宙级格局。此时的“见”是接受贤者朝见,通过汇聚英才巩固事业根基。
  • 治世之道:如《象传》所言“飞龙在天,大人造也”,高位者需以德行感召四方能士,形成“众星共北辰”的合力反之,若得意忘形(如“亢龙有悔”),则易倾覆。

所以,在易经中,大人会因时间和方位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义,这也就是易经的中变。


人人都是圣人

在《文言传》中,孔子对“大人”给出更高层的解释,《文言转》据说是孔子研究《易经》乾、坤两卦的心得报告,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这已经不是现实中的“帮助之人”,而是一种与天地相通、德行至高的理想人格,也就说佛家说的佛、国外的上帝,我们口中的神仙。南怀瑾先生却认为是理学家人为的把圣人给拔高了。他认为:

所谓"大人"的境界其实很平凡,并非高不可攀。"与天地合其德"就是认清天就是天、地就是地;"与日月合其明"就是不颠倒昼夜;"与四时合其序"就是顺应季节穿衣;"与鬼神合其吉凶"就是懂得趋吉避凶。这些每个人都能做到。

因此:圣贤境界原在日用伦常中,无需刻意标榜。

你我皆可为“大人”

“大人”,既是你人生中的贵人,也可以是你自己努力成为的样子。

乾卦开篇六个阳爻,不只是讲天地之象,更是在讲一个人的人格养成与精神跃升。从“潜龙勿用”的蛰伏,到“飞龙在天”的高远,人人皆可由“小我”走向“大人”。

“利见大人”是方便法门:对初学者,需借外在“大人”破执解惑(如孔子问礼于老子)。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需借助师长、同道等外力提点,尤其在迷茫时,“大人”如明灯指引方向。“人人皆圣”是终极指向:悟道后洞明心性本具,此时“大人”从外缘转化为内在觉性,故南怀瑾断言:“圣人的境界本来也很平凡。南怀瑾先生以《大学》三纲说明成圣过程:

  • 明德:自觉心源光明(对应“打扫自心”);
  • 亲民:以觉悟利益众生(对应“利见大人”的互助);
  • 止于至善:成就天人合一的平凡圣境

愿我们都能在现实中遇见大人,在修行中成就大人。

Read more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郑州的风,已经很久没有凉意了。 中午走出家门,热浪扑面而来,仿佛不是在街头行走,而是在一个被烤熟的城市里艰难穿行。脚下的地砖仿佛在冒烟,树叶也蔫头蔫脑的,天上的云像是被阳光蒸发了似的,连影子都不敢投下来。 我看了看天气预报,未来七天,最高气温在39℃到42℃之间徘徊,最低气温也在29℃以上,甚至有天的低温是33℃。再加上高达60多的湿度。这个城市,像一口沸腾的大锅,白天蒸,夜里焖。 这样的热,让人喘不过气来。更让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段历史 那是乾隆八年的夏天——1743年,一样是在中原大地,气温也曾达到过44.4℃。那时没有空调,没有冰箱,连电扇都还没影儿,百姓靠着蒲扇和井水熬过一个个闷热的夜晚。 据史书记载,那年夏天“暑气熏蒸,草木皆焦”、“土石皆焦,桅顶流金”、“铅锡销化”、“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短短几日间,因酷暑暴毙者过万。乾隆皇帝不得不下令开仓放药,设凉棚、发汤药、赈济百姓。这是中国历史上,

By 老刘
现代八股文

现代八股文

现在的阅读理解题,越来越像一场心理战。 你以为是在考你读没读懂文章,其实是在考你猜不猜得中出题人的心思。女儿每次考完语文都会吐槽:他怎么知道的作者写文章时候的想法?没想到一语成谶,前几天看新闻,上海一场考试中用了一篇青年作家的文章,题目拿去请这位原作者本人来答,结果他第一眼就把“标准答案 C”排除了。作者本人也说,出题人想的有点复杂了。这也就怪不得有经验的出题人都会使用已经故去作者的文章,不会引起争议啊,看来这次的出题人还是有点年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现在的考试,已经不满足于考“理解”了,它要考“揣摩”。揣摩出题人的意思,揣摩题目的陷阱,更重要的是,揣摩出题人的期待。文章写的是“天边的晚霞”,你若说它“美丽”,太肤浅;说它“象征人生”,略显老套;要想拿满分,必须说它“投射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哪怕文章里连个人影都没有。总之,你得拐几个弯,绕几个圈,再从某种“文学母题”或“价值引导”里掏出一个“

By 老刘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人这一生,总会有那么几样东西,轻轻地飘在心里,既不落地,也不散去。它们从不喧哗,却在你某个疲惫的午后、某段仓促的旅途、或一场春雨之后,悄然浮现。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又带点哀伤的名字——白月光。 说白了,白月光其实是一种遗憾。它是你没能在那个时刻再多靠近一步的那个人,是你童年某一段被记忆滤镜柔化了的光景,是你长大之后每次归乡都觉得“哪里不一样了”的那种熟悉感错位。它不一定高贵,不一定完美,甚至不一定真实。它只是你在现实生活磕磕绊绊之后,为了安顿自己那颗不肯妥协的心,编织出来的一个安静的幻影。 初恋的情人也许早已在朋友圈晒娃,但你记得的是她笑起来像月亮弯弯;童年的伙伴可能连名字都模糊了,但你记得那棵老槐树下的影子,总是比黄昏先到一步;而故乡,像一幅始终未完成的水墨画,留白处最多,也最撩人心绪。 夏丐尊在《春的欢悦与感伤》中写道: “前几天吃到油菜心和马兰头的时候,我不禁起了怀乡之念,想起故乡的春日的光景来。我所想的只是故乡的自然界,园中菜花已发黄金色了吧,燕子已回来了吧,窗前的老梅花已结子如豆了吧,杜鹃已红遍了屋后的山上了吧……只想着这些,怕去想到人事。因为乡村的凋敝我是知道的,故乡

By 老刘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前,我写下《郁闷,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这篇文章时,内心翻滚的不是小事的愤怒,而是对底线被践踏的失望。邻居从我家拉电线充电,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最后竟连我家的充电器都“借用”。甚至因为我给他写了纸条,还想打我。当时我说:“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只是没想到,十五年后再听到他们家的消息,竟是一出更荒诞的悲剧。 那家的男人已经去世。留下两个老婆争房产,最后还是他儿子获得了这套回迁房。他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却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一路磕磕绊绊: 交房一年来,看他儿子在业主群里抱怨,被电梯夹了不止一次,骑车进地下室摔过多回,车轮卡在道缝中,正常走路还能摔个仰八叉。毕业后没有工作,前不久小区换物业的时候,经介绍在小区做监控员,不服从管理员的管理(其实也是小事,人家让他把桌子上保持整洁,他就是不听,弄的乱七八糟的),和物业经理骂了一架,被辞退。邻里原想通融一二,以他母亲那无理取闹的性格,当然是又去物业把物业经理骂了一顿,结果也就那样了。 前几天偶尔和一个邻居聊起他家的情况,那个邻居说,他要打你那不是基本操作嘛,人早年曾在派出所拿刀扎他自己母亲,打你都是轻的😅。如今看来,

By 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