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读南怀瑾先生的《禅宗和道家》,读到“风动、幡动、心动”这个典故(佛家称为公案)时,我的思绪回到了过去。
记得第一次读到这个公案,大概是在初中的政治课本上。故事是这样的:
唐代仪凤元年(676年),慧能大师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一阵风吹来,寺中的幡旗随风摇曳,引发了两位僧人的争论。一位僧人说:“是风在动。”另一位坚持:“是幡在动。”两人争执不下,慧能大师便上前说道:“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在动。”
当时读到这里,我心想古人真傻,这看似很有哲理,实则是对自然现象缺乏了解,根本就是一种空气流动罢了,和风、幡、心都毫无关系。甚至到了大学,我和信奉佛教的父母聊起这个公案时,依旧是以嘲弄的口吻,当时还试图用这个典故让他们“回头”。
随着年龄增长,读书和见识也多了,才发现当初的小丑恰恰是我自己。
这哪是古人没有见识,分明是我的认知高度不够,没有达到那个层次,所以才会去嘲笑古人。这正如庄子所说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我就是那只嘲笑大鹏的蜩与学鸠。
古人不仅不愚蠢,反而在思想和心境上高出今人许多。越到现代,物质文明越是发达,但在思想和文化上的建树却越来越少。自明代王阳明的《传习录》之后,似乎再也没有新的经典流传下来。
如今再回看这个公案,才真正体会到它的深刻内涵。慧能大师所言的“心动”,并非指生理上的心脏跳动,而是指我们内心的分别、执着和妄念。风和幡不过是客观存在的现象,真正赋予它们意义,并引发争论的,是人心中的“分别心”。
这或许就是现代人所缺失的——向内观照的能力。我们习惯于向外追寻、向外比较,沉溺于物质世界的纷繁复杂,却忘了回望自己的内心。正如风动、幡动,我们的人生看似被外部环境所驱动,实则,是我们自己的心动,在决定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经历人生。
写到这里,忽然发现,当年和现在对这段公案的不同认知,何尝又不是另一个心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