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郑州的风,已经很久没有凉意了。
中午走出家门,热浪扑面而来,仿佛不是在街头行走,而是在一个被烤熟的城市里艰难穿行。脚下的地砖仿佛在冒烟,树叶也蔫头蔫脑的,天上的云像是被阳光蒸发了似的,连影子都不敢投下来。
我看了看天气预报,未来七天,最高气温在39℃到42℃之间徘徊,最低气温也在29℃以上,甚至有天的低温是33℃。再加上高达60多的湿度。这个城市,像一口沸腾的大锅,白天蒸,夜里焖。
这样的热,让人喘不过气来。更让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段历史
那是乾隆八年的夏天——1743年,一样是在中原大地,气温也曾达到过44.4℃。那时没有空调,没有冰箱,连电扇都还没影儿,百姓靠着蒲扇和井水熬过一个个闷热的夜晚。
据史书记载,那年夏天“暑气熏蒸,草木皆焦”、“土石皆焦,桅顶流金”、“铅锡销化”、“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短短几日间,因酷暑暴毙者过万。乾隆皇帝不得不下令开仓放药,设凉棚、发汤药、赈济百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官方记录的“高温救灾”。
彼时的中原大地,想必也是蝉噪声声、人影憧憧,一样有人坐在石阶上捶背扇风,也一样有人在黄昏时分捧着一碗绿豆汤,不仅是凉意,还有活命的希望。
三百年过去了,我们有了空调,有了防晒霜,有了冰西瓜和防晒衣,但当热浪真正袭来,那种无处可逃的压迫感,似乎从来没有改变过。
有人说,这样的高温,是自然的循环。就像海潮一样,总有涨有退。乾隆年间热过,如今不过是老天又打了一记呼哨。
可也有人说,如今的高温,是我们自己点燃的。工业化之后,排放的碳越来越多,地球的“体温计”年年往上飙。城市建得越来越密,绿地越来越少,水泥和钢筋成了热量的囚笼。曾经夏夜里的清风,如今只能靠空调模拟。
我不知道谁更对。但我知道,这不是最后一个高温的夏天。
傍晚回家,推开门,扑面而来的不再是凉气,而是储藏了一整天的热浪。窗外的晚霞浓烈得像一幅油画,灼热得仿佛要把天空烧穿。
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变得越来越不耐热了?
小的时候,家里也没有空调、没有电扇,靠着一把扇子过夏,那时候好是羡慕家里有电扇的小伙伴。而现在我们的空调需要彻夜的开放,才能睡的安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已经离不开这些“凉快的发明”。
但自然,从来没打算让我们忘记它的力量。
乾隆八年的热,留在史书里;2025年的热,写在我们的皮肤上和朋友圈里。
我想,也许我们可以从那段历史里学点什么——
不是学古人怎么忍热,而是学会敬畏,学会节制,学会在拥有科技的同时,不去肆意挑战自然的底线。
这个夏天还很长,风也许还不会凉,但心里要留出一点清醒来,知道这一切,并非无因,也并非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