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Photo by Todd Rhines / Unsplash

郑州的风,已经很久没有凉意了。

中午走出家门,热浪扑面而来,仿佛不是在街头行走,而是在一个被烤熟的城市里艰难穿行。脚下的地砖仿佛在冒烟,树叶也蔫头蔫脑的,天上的云像是被阳光蒸发了似的,连影子都不敢投下来。

我看了看天气预报,未来七天,最高气温在39℃到42℃之间徘徊,最低气温也在29℃以上,甚至有天的低温是33℃。再加上高达60多的湿度。这个城市,像一口沸腾的大锅,白天蒸,夜里焖。

这样的热,让人喘不过气来。更让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段历史

那是乾隆八年的夏天——1743年,一样是在中原大地,气温也曾达到过44.4℃。那时没有空调,没有冰箱,连电扇都还没影儿,百姓靠着蒲扇和井水熬过一个个闷热的夜晚。

据史书记载,那年夏天“暑气熏蒸,草木皆焦”、“土石皆焦,桅顶流金”、“铅锡销化”、“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短短几日间,因酷暑暴毙者过万。乾隆皇帝不得不下令开仓放药,设凉棚、发汤药、赈济百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官方记录的“高温救灾”。

彼时的中原大地,想必也是蝉噪声声、人影憧憧,一样有人坐在石阶上捶背扇风,也一样有人在黄昏时分捧着一碗绿豆汤,不仅是凉意,还有活命的希望。

三百年过去了,我们有了空调,有了防晒霜,有了冰西瓜和防晒衣,但当热浪真正袭来,那种无处可逃的压迫感,似乎从来没有改变过。

有人说,这样的高温,是自然的循环。就像海潮一样,总有涨有退。乾隆年间热过,如今不过是老天又打了一记呼哨。

可也有人说,如今的高温,是我们自己点燃的。工业化之后,排放的碳越来越多,地球的“体温计”年年往上飙。城市建得越来越密,绿地越来越少,水泥和钢筋成了热量的囚笼。曾经夏夜里的清风,如今只能靠空调模拟。

我不知道谁更对。但我知道,这不是最后一个高温的夏天。

傍晚回家,推开门,扑面而来的不再是凉气,而是储藏了一整天的热浪。窗外的晚霞浓烈得像一幅油画,灼热得仿佛要把天空烧穿。

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变得越来越不耐热了?

小的时候,家里也没有空调、没有电扇,靠着一把扇子过夏,那时候好是羡慕家里有电扇的小伙伴。而现在我们的空调需要彻夜的开放,才能睡的安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已经离不开这些“凉快的发明”。

但自然,从来没打算让我们忘记它的力量。

乾隆八年的热,留在史书里;2025年的热,写在我们的皮肤上和朋友圈里。

我想,也许我们可以从那段历史里学点什么——

不是学古人怎么忍热,而是学会敬畏,学会节制,学会在拥有科技的同时,不去肆意挑战自然的底线。

这个夏天还很长,风也许还不会凉,但心里要留出一点清醒来,知道这一切,并非无因,也并非无解。

Read more

节气里的智慧

节气里的智慧

又到了一年的农历七月。 天气不再像盛夏那样燥热,夜晚多了一丝凉意。四季轮回,寒来暑往,在不知不觉间,年景又走过了一大半。 小时候,我总觉得夏天的热是没有尽头的。那时候别说空调了,连电扇都都没有,白天热得人心浮气躁。于是,我常忍不住问母亲: “啥时候能凉快啊?” 母亲总是笑着说:“快了,快了,到七月就凉快了。” 接着她就会念叨几句顺口溜似的谚语: * “交了七月节,夜凉白天热。” * “交了八月节,就晌午头一会热。” * “交了九月节,一热也不热。” * “交了十月节,下雨就下雪。” 这些话没有气象数据,没有科学仪器,却能准确地描摹出气候的变迁。小时候不懂,只觉得母亲念叨的很有趣。长大后才明白,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世世代代人们的经验总结,是生活里最实在的智慧。 很多时候,这些古老的谚语比天气预报还灵验。它们伴随着农耕社会的节奏而来,帮助人们安排农事,也抚慰人们对季节更替的期待。 其实,不只是“交七月节,夜凉白天热”,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气候歌谣:南方人看梅雨,北方人盼秋凉,西北人识得风沙,

By laoliu
折腾杀毒软件的一点感想

折腾杀毒软件的一点感想

这几天,我一直在折腾各种杀毒软件。事情的起因,是一个熟人单位里发生的一起网络诈骗。单位里一位员工因为点击了不明链接,不小心中毒,黑客随即接管了他的钉钉账号。接下来就是老套路:建群、拉人、冒充发工资补贴,让大家输入银行卡号。可别小看这招,受害的人不少,听说损失最大的一位,损失相当的严重。 这件事让我再次意识到,网络安全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真实发生在身边的风险。尤其最近“银狐木马”在网上泛滥,更让我觉得杀毒软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为什么折腾杀毒软件? 很多人都说现在病毒少了,而且Windows自带的杀毒软件也足够了,说实话,现在很多新型木马的第一步,就是要绕过 Windows Defender,所以单纯依赖 WD,并不能让人放心。这几天,我几乎把主流的杀毒软件都试了一遍: * 腾讯 IOA 基础版:资源占用少,系统流畅;智能弹窗过滤很安静;没有广告;还能后台一键部署到家里的几台电脑;关键是免费(能免费部署500台),而且是腾讯重点发展的项目,检测能力还行,其出身让人感觉不如360等专业的杀毒软件让人心安。 * 360

By laoliu
开箱|媳妇的华为 Watch Fit 4

开箱|媳妇的华为 Watch Fit 4

媳妇前段时间去南京学习,回来跟我说起一件事:她的同学戴的手表居然能直接接打电话。她说起的时候眼神里有点心动。她平常其实不太喜欢戴这些东西,更结婚没多久的时候,说想要一块手表,也就戴了一段时间,就收藏了起来了。前几年给她买了一只荣耀手环 7,她戴过一阵子,后来也不戴了。 之所以现在又提出来,大概是和她最近工作有关,最近她们科新开了中医护理门诊,有不少患者是冲着她的刮痧来的,所以有时候满手都是刮痧油的情况下,有电话进来的时候,再取手机确实也不太方便。 于是我在京东上搜了一下。没想到就发现了华为 Watch Fit 4 ——白色的表带,颜值简洁大方,价格也不算离谱,不到 800 块钱(如果有国补的情况下,还能便宜不少)。几乎一下就戳中了她的需求,于是毫不犹豫下单。 开箱过程 快递很快,盒子不大,正面是手表的渲染图。拆开之后,里面的东西也很简单: * 手表本体 * 白色硅胶表带(已经装好) * 充电线 * 使用说明书 说实话,这条 充电线还挺让我惊艳的。磁吸式的圆形接口,

By laoliu
粮票里的父爱

粮票里的父爱

前几天在博客群里闲聊,话题莫名其妙地扯到了粮票。我随口说了一句:“当年我爸把全国的粮票攒着不舍得用,说是为了给我和我哥上大学的时候用。”阿均半开玩笑地说:“整理一下这个故事吧,也挺有意思的。”我心里一动,其实不久前还听我爸抱怨呢:“当年给你们攒的粮票,其实也没怎么用上。” 说到粮票,很多年轻人可能都没见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粮食和一些生活用品都是按票供应的。手里有粮票才能买粮,没有就只能干着急。那时候的粮票分两种:地方粮票和全国性粮票。地方粮票只能在本地用,而全国性的粮票可以全国通用,更珍贵。 我爸攒的,就是全国粮票。他考虑到我和我哥上大学,不一定会留在甘肃,怕我们去外地没粮票买粮,饿肚子。他省吃俭用,把这些全国粮票默默积攒起来,为我们未来的温饱留着。想象他每天回家,把一张张小票叠好放进抽屉里,那画面真是朴素又让人心安。 求学的道路上,其实父母一直在鼓励我们。父亲看到单位新分来的大学生待遇非常好,意识到知识和学历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家从祖辈开始都没有什么学问,所以望子成龙的期望特别重。放假的时候,除非是集中性的农活,比如收种庄稼、施肥这些有时效的农活,平常的象除草这些活儿都不让我

By lao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