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做一个好人?——看贺岁片《第二十条》

女儿是刘耀文的小粉丝,年前就念叨着要看这部电影。过年嘛,看电影娱乐一下下也是应该的。

先说结论,由于有了雷佳音和马丽的主演,整个影片是以喜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法律的问题,或者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也是一个目前争议很大的问题————要不要做一个好人。

整部影片有三个故事组成,一个是刘耀文在学校帮助被霸凌的同学而打伤了教务主任的儿子,教务主任报警,要求刘耀文道歉,不然就会被拘留。第二个故事是公交司机为了帮助被小流氓欺负的女乘客,打伤了小流氓,被以故意伤害罪而判刑,出狱后在上访的道路上被货车撞死了,第三个主线故事是大潘因为老婆被村霸强奸,用剪刀捅伤了村霸,即将被以故意杀人罪判刑。影片围绕着这三个故事展开讲述,当然最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教务主任的儿子记大过,公交司机昭雪,追加见义勇为。大潘被无罪释放。

第二十条是指刑法的第二十条,这是一条正当防卫的条款,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却形成了一个沉睡条款的惯例。也就是说,在实际的运用中却很少能保护行使正当防卫的人。影片中没有直接讲述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只是隐约的提起,可能是“人死为大”的思想、或者是为了维稳,谁闹谁有理,又或者是检察机关的懒政等等。但是这一切造成的后果是,见义勇为者付出的成本太高,法律不但没有保护到好人,反而变成了普通的人的枷锁。赵丽颖的跳楼,既是对生活的无望,也是对法律的绝望。

刘耀文问雷佳音,我见义勇为错了吗?法律错了吗?既然都没有错,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这可能不是刘耀文一个人的声音,而是千千万万个老百姓都会发出的声音。

法律到底是什么? 曾经看过一本叫《从诸侯到帝国》的书,书中说,法律的产生其实是为了限制特权阶级的权力的。第一部法律产生与夏朝,叫《禹刑》,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之所以产生了法律,是因为贵族阶级的特权已经对夏的政权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因为当时无论是平民还是奴隶,在当时是没有什么地位了,贵族在自己领地的念头是法律,所以为了保护平民,并限制贵族的权力,才产生了法律。

到了现代社会,律法更是在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时候的法律是不是为了限制特权阶级,已经不好说了。人们也不再是那时候的人民。但是法律是上位者所制订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会始终存在。因此,我们不能说什么屁股决定脑袋,无论法律也好,条例也罢,或多或少都会掺杂着制定者的利益。

希望我们的法律更严禁,更公平更公正。保护弱者,让不法者承受的成本更大。也许,这部电影的意义更在于此。

Read more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郑州的风,已经很久没有凉意了。 中午走出家门,热浪扑面而来,仿佛不是在街头行走,而是在一个被烤熟的城市里艰难穿行。脚下的地砖仿佛在冒烟,树叶也蔫头蔫脑的,天上的云像是被阳光蒸发了似的,连影子都不敢投下来。 我看了看天气预报,未来七天,最高气温在39℃到42℃之间徘徊,最低气温也在29℃以上,甚至有天的低温是33℃。再加上高达60多的湿度。这个城市,像一口沸腾的大锅,白天蒸,夜里焖。 这样的热,让人喘不过气来。更让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段历史 那是乾隆八年的夏天——1743年,一样是在中原大地,气温也曾达到过44.4℃。那时没有空调,没有冰箱,连电扇都还没影儿,百姓靠着蒲扇和井水熬过一个个闷热的夜晚。 据史书记载,那年夏天“暑气熏蒸,草木皆焦”、“土石皆焦,桅顶流金”、“铅锡销化”、“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短短几日间,因酷暑暴毙者过万。乾隆皇帝不得不下令开仓放药,设凉棚、发汤药、赈济百姓。这是中国历史上,

By 老刘
现代八股文

现代八股文

现在的阅读理解题,越来越像一场心理战。 你以为是在考你读没读懂文章,其实是在考你猜不猜得中出题人的心思。女儿每次考完语文都会吐槽:他怎么知道的作者写文章时候的想法?没想到一语成谶,前几天看新闻,上海一场考试中用了一篇青年作家的文章,题目拿去请这位原作者本人来答,结果他第一眼就把“标准答案 C”排除了。作者本人也说,出题人想的有点复杂了。这也就怪不得有经验的出题人都会使用已经故去作者的文章,不会引起争议啊,看来这次的出题人还是有点年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现在的考试,已经不满足于考“理解”了,它要考“揣摩”。揣摩出题人的意思,揣摩题目的陷阱,更重要的是,揣摩出题人的期待。文章写的是“天边的晚霞”,你若说它“美丽”,太肤浅;说它“象征人生”,略显老套;要想拿满分,必须说它“投射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哪怕文章里连个人影都没有。总之,你得拐几个弯,绕几个圈,再从某种“文学母题”或“价值引导”里掏出一个“

By 老刘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人这一生,总会有那么几样东西,轻轻地飘在心里,既不落地,也不散去。它们从不喧哗,却在你某个疲惫的午后、某段仓促的旅途、或一场春雨之后,悄然浮现。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又带点哀伤的名字——白月光。 说白了,白月光其实是一种遗憾。它是你没能在那个时刻再多靠近一步的那个人,是你童年某一段被记忆滤镜柔化了的光景,是你长大之后每次归乡都觉得“哪里不一样了”的那种熟悉感错位。它不一定高贵,不一定完美,甚至不一定真实。它只是你在现实生活磕磕绊绊之后,为了安顿自己那颗不肯妥协的心,编织出来的一个安静的幻影。 初恋的情人也许早已在朋友圈晒娃,但你记得的是她笑起来像月亮弯弯;童年的伙伴可能连名字都模糊了,但你记得那棵老槐树下的影子,总是比黄昏先到一步;而故乡,像一幅始终未完成的水墨画,留白处最多,也最撩人心绪。 夏丐尊在《春的欢悦与感伤》中写道: “前几天吃到油菜心和马兰头的时候,我不禁起了怀乡之念,想起故乡的春日的光景来。我所想的只是故乡的自然界,园中菜花已发黄金色了吧,燕子已回来了吧,窗前的老梅花已结子如豆了吧,杜鹃已红遍了屋后的山上了吧……只想着这些,怕去想到人事。因为乡村的凋敝我是知道的,故乡

By 老刘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前,我写下《郁闷,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这篇文章时,内心翻滚的不是小事的愤怒,而是对底线被践踏的失望。邻居从我家拉电线充电,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最后竟连我家的充电器都“借用”。甚至因为我给他写了纸条,还想打我。当时我说:“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只是没想到,十五年后再听到他们家的消息,竟是一出更荒诞的悲剧。 那家的男人已经去世。留下两个老婆争房产,最后还是他儿子获得了这套回迁房。他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却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一路磕磕绊绊: 交房一年来,看他儿子在业主群里抱怨,被电梯夹了不止一次,骑车进地下室摔过多回,车轮卡在道缝中,正常走路还能摔个仰八叉。毕业后没有工作,前不久小区换物业的时候,经介绍在小区做监控员,不服从管理员的管理(其实也是小事,人家让他把桌子上保持整洁,他就是不听,弄的乱七八糟的),和物业经理骂了一架,被辞退。邻里原想通融一二,以他母亲那无理取闹的性格,当然是又去物业把物业经理骂了一顿,结果也就那样了。 前几天偶尔和一个邻居聊起他家的情况,那个邻居说,他要打你那不是基本操作嘛,人早年曾在派出所拿刀扎他自己母亲,打你都是轻的😅。如今看来,

By 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