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有雨,未落人间——说说《需卦》

天上有雨,未落人间——说说《需卦》
Photo by Harshit Sharma / Unsplash

《易经》六十四卦中,《需卦》排在第五。

前面几卦,乾坤是天地之本,屯是起步之难,蒙是启蒙之初,到了第五卦——《需》——天地间万象已动,人也有所思、有所欲,但偏偏,这一步还不能迈出去。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等,不是停,是蓄。


卦象:天上有云,水未落

需卦的卦象是:上坎(☵,水)下乾(☰,天)。
水在天上,正是积雨之象。我们站在地上,仰望天空,望着那片厚厚的云,知道它迟早会落雨,但此时此刻,还未滴下哪怕一丝甘露。

这就叫“需”。

你知道目标在前,力量也已在身,但时机未到,不能躁进。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已经准备好了,但世界还没准备好接住你。”

这不是消极,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


卦辞中的四个关键词

《需卦》卦辞八字,字字是生活里的功夫: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 有孚:你要有信。不是信命,而是信自己所坚持的事,是对未来的笃定。
  • 光亨:等待不是黑暗的蹉跎,反而是光明的铺展,日后能顺利亨通。
  • 贞吉:正固者吉。守住内心,不随波逐流,不误了自己节奏。
  • 利涉大川:等待不是目的,是为了终有一天能跨越大河,渡过人生大事。

这不正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阶段吗?


真正的动,是静中的厚积

需卦的“利涉大川”特别耐人寻味。

等,是为了未来能渡一条大河。涉川之难,在于水急流深,不等水势稍缓、不备舟楫,就一脚踩空。

很多创业失败的人,不是方向不对,而是时机不对——太早动了;太晚动了;没准备好就动了。

《易经》不是告诉你如何成功,而是提醒你如何别急着失败。


卦序中的第五课:节制欲望,守住节奏

为什么“需”排在第五卦?因为在人之初步的五阶段中,这是最容易动念,却最需要静心的一步。

乾——我有潜力
坤——我可承载
屯——我开始尝试
蒙——我学习求知
需——我心有所想,但我选择等

“第五步”这个位置,是人生起跑线之后最关键的一站。
因为你已经开始看见自己的“才”,开始有点“小聪明”,也开始按捺不住。但如果在这时候破局太早,很可能反伤其身。

《需卦》给你一盆冷水,但却藏着最热烈的祝福:愿你等得起,动得稳,渡得过。


写在最后

生活里最难的不是起步,而是“半途而未至”的那段路。
《需卦》说:你不是没有方向,只是还差点天时;你不是不够努力,只是还没蓄满力气。

你只需等,等水落为雨,等自己足够稳健。
终有一日,涉川而过,得其所需。

Read more

佛门变与不变:从释永信案说起

佛门变与不变:从释永信案说起

最近网上又热闹了,释永信的事成了热门话题。7月27日晚,少林寺发布通报,说他涉嫌刑事犯罪,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挪用、侵占寺产、私生活混乱——这些原本只在坊间流传的质疑,如今一个个被坐实。紧接着,中国佛教协会也迅速表态,注销了他的戒牒,意思是:他不再是出家人了。 这事儿引发了很多讨论,有人骂佛教变质,有人说和尚怎么都这样。但我觉得,问题不在佛教,而在人。宗教本无错,错的是人心。古人早就说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世上真正能守住本心的,少。 释永信掌管少林几十年,把一个千年古刹搞成了商业帝国,景区票、武僧团、文创、演出、电商、甚至医疗、地产,一个都没落下。少林寺一年进账上亿,方丈出访,排场比国宾都阔气。这哪里像是修行?更像是一场包装精良的文化资本秀。说到底,是被这个时代的名利场裹挟了。 说释永信是个极端个案,其实也不尽然。从历史到文学,从《

By 老刘
陪女儿读《复活》

陪女儿读《复活》

暑假刚开始,我给女儿买了一堆高中语文推荐阅读的名著: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夏洛蒂的《简·爱》、还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 这些书的名字对我来说都不陌生,但也仅仅知道名字罢了,因为那时候的教育认为这些都是闲书,是耽误学习的存在。小的时候想读,而长大了之后没心情去读,如今换了一个身份,成了陪女儿一起走这段路的人,我觉得我应该也读一下这些书,最起码能和孩子一起聊聊,培养一下她的阅读兴趣,毕竟,对于现代孩子来说,手机以及现代风格的文学作品要比一个俄国贵族的忏悔、一个农家女的命运有趣的多。 《复活》被我先拿了起来。 其实当年我对这本书没什么印象。只是当年在背作者简介的时候了解过,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很厚,是讲一个人的忏悔和救赎。现在重新读起来,却像打开了一扇旧门,门后不是陌生的世界,而是我们一直生活着,却未曾深究的现实。 托尔斯泰的语言和平实,甚至有些直白和啰嗦,对细节的刻画很详细。但那些啰嗦里藏着一种力量,一种几乎令人不安的诚实。他把上层贵族的虚伪写得赤裸裸,把法律的冷漠、教会的空洞、监狱的压抑、底层人民的麻木,一样样摊开来让你看。 可真正打动我的,

By 老刘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郑州的风,已经很久没有凉意了。 中午走出家门,热浪扑面而来,仿佛不是在街头行走,而是在一个被烤熟的城市里艰难穿行。脚下的地砖仿佛在冒烟,树叶也蔫头蔫脑的,天上的云像是被阳光蒸发了似的,连影子都不敢投下来。 我看了看天气预报,未来七天,最高气温在39℃到42℃之间徘徊,最低气温也在29℃以上,甚至有天的低温是33℃。再加上高达60多的湿度。这个城市,像一口沸腾的大锅,白天蒸,夜里焖。 这样的热,让人喘不过气来。更让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段历史 那是乾隆八年的夏天——1743年,一样是在中原大地,气温也曾达到过44.4℃。那时没有空调,没有冰箱,连电扇都还没影儿,百姓靠着蒲扇和井水熬过一个个闷热的夜晚。 据史书记载,那年夏天“暑气熏蒸,草木皆焦”、“土石皆焦,桅顶流金”、“铅锡销化”、“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短短几日间,因酷暑暴毙者过万。乾隆皇帝不得不下令开仓放药,设凉棚、发汤药、赈济百姓。这是中国历史上,

By 老刘
现代八股文

现代八股文

现在的阅读理解题,越来越像一场心理战。 你以为是在考你读没读懂文章,其实是在考你猜不猜得中出题人的心思。女儿每次考完语文都会吐槽:他怎么知道的作者写文章时候的想法?没想到一语成谶,前几天看新闻,上海一场考试中用了一篇青年作家的文章,题目拿去请这位原作者本人来答,结果他第一眼就把“标准答案 C”排除了。作者本人也说,出题人想的有点复杂了。这也就怪不得有经验的出题人都会使用已经故去作者的文章,不会引起争议啊,看来这次的出题人还是有点年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现在的考试,已经不满足于考“理解”了,它要考“揣摩”。揣摩出题人的意思,揣摩题目的陷阱,更重要的是,揣摩出题人的期待。文章写的是“天边的晚霞”,你若说它“美丽”,太肤浅;说它“象征人生”,略显老套;要想拿满分,必须说它“投射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哪怕文章里连个人影都没有。总之,你得拐几个弯,绕几个圈,再从某种“文学母题”或“价值引导”里掏出一个“

By 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