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放到封闭:互联网的变迁与我的记忆
前几天,印记博客的博主小胡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过去的互联网完全由网站组成》。读完之后,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丝共鸣。是啊,最初的互联网,确实就是一个个网站组成的,网站与网站之间用超链接紧密相连。你可以从这个网站跳到那个网站,像在一条大河里顺流而下,又能随时拐进一条支流。那时候的互联网,是开放的,是自由的。
而现在呢?互联网变得越来越封闭。每一家互联网公司都想把人留在自己的“围墙”里,恨不得你一辈子不离开它的APP。
初次触网的记忆
记得我第一次上网,是因为商都信息港的邀请。那时他们组织了一次参观体验活动,把我们带到他们的办公楼里,每人分配一台电脑。刚坐下来时,我对着那台方方正正的显示器,完全不知道该干什么。
后来才摸索着打开了一个叫 Internet Explorer 的东西。万幸的是,浏览器的主页被设成了商都信息港的页面,我就从那里一点点点击下去,才逐渐学会了什么叫“网上冲浪”。
再后来,学校周围的网吧越来越多,我和几个朋友时常“包夜”。一群人对着昏暗的屏幕,要么组网打游戏,要么随意浏览各种信息。那时的网络,不仅是新鲜,更是广阔、自由,仿佛有无数扇门等着你去推开。
互联网的变化
如今的互联网早已不同往日。孩子们的网络世界,不再是网页和链接,而是一个个独立的APP。对他们来说,“上网”就是打开微信、抖音、快手,或者某个网课应用。确实,比起当年的IE加拨号上网,今天的操作简便得多,内容也极大丰富。
可与此同时,他们也很容易陷入一个个“信息茧房”。算法会不断推送你“可能喜欢”的内容,久而久之,看到的只是自己习惯的那一小片天地。那种“随便点点链接就能发现新世界”的乐趣,他们是体会不到的了。
一点感慨
现在看来,过去的互联网虽然简陋,但它带给人的自由与探索感,却难以替代。而现在的互联网,确实方便,却也更像是一个个封闭的“花园”。不光是平台的封闭,政策也越来越趋于保守。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那份开放精神已经彻底消失。今天,还有一群人在坚持写独立博客。他们明知道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当年的模样,明知道博客的读者寥寥无几,但依然在坚持更新、记录、分享。就像堂吉诃德一样,带着一点理想主义,也带着一点倔强。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坚持,互联网才没有彻底沦为一座座围墙。至少在某些角落里,那种自由、开放、纯粹的气息,还依稀能够被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