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冬天的第一场雪

今年的冬天有点反常,大雪的节气了,温度竟然还能达到25°C。有天晚上接孩子回家,迎面吹的风都有了一丝春风的感觉。但假象总归是假象,一场预谋已久的大雪的来临,把一切都拉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法桐的树叶

一周前的天气预报就显示,周末会有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果不其然,周六就刮起了西北风,中午的温度比早上还低。周日凌晨,淅淅沥沥的小雨滋润着干旱已久的商城。满地法桐的落叶,也预示着这股冷空气来势汹汹。夜半时分,鹅毛大雪终于如期而至。

院里小亭的一角

雪天,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日子,尤其是在学校通知听课一天之后。女儿兴奋的早早的就出门来,陪着她堆了一个小小的雪人,打了一下雪仗,拍了些美美的照片。但雪天也是环卫工人最忙碌的天气,为了其他人出行安全,早早就开始了除雪的工作,确实是辛苦了。

四十多年来,经历过的雪天大大小小,具体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在记忆里有几场雪还犹如在眼前一般。

第一场雪是1990年的冬天一场大雪,下雪那一天是星期天。之所以记得很清楚,是因为那天我的几个同学代表学校去县里考试。考试完,下起来了小雨,当时我穿的鞋是老妈做的千层底的布鞋。沾水就透。当天晚上就下起了大雪,气温也下降到零下十几度。老爸那天给我送一周的口粮,看下雨了也带了一双鞋子,都放在了同村的一个老师那里。结果那个老师只告诉我送了馒头。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零下十几度的天气,教室里没有暖气没有空调,我穿着一个湿透的鞋子坐在教室里上课。脚上的滋味如何?

第二场雪是1999年的寒假,母亲从厨房来堂屋,踩在了一片树叶上,然后就滑倒了,老妈说,人老了,脚没根了。那是我第一次发现,父母是在一天一天的老去。

第三场雪是2007年的冬天,那是我和夫人认识后的第一个冬天。那年的雪下的也很大。那时候她还是我的女朋友,在那个雪天,一起去雪地里乱跑。

一片沾满雪的树叶

这场雪算是后疫情时代的第一场大雪吧,应该也能作为一个记忆留在我的心里。希望所有的苦难都随雪而逝,所有的幸运都伴雪而来,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Read more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郑州的风,已经很久没有凉意了。 中午走出家门,热浪扑面而来,仿佛不是在街头行走,而是在一个被烤熟的城市里艰难穿行。脚下的地砖仿佛在冒烟,树叶也蔫头蔫脑的,天上的云像是被阳光蒸发了似的,连影子都不敢投下来。 我看了看天气预报,未来七天,最高气温在39℃到42℃之间徘徊,最低气温也在29℃以上,甚至有天的低温是33℃。再加上高达60多的湿度。这个城市,像一口沸腾的大锅,白天蒸,夜里焖。 这样的热,让人喘不过气来。更让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段历史 那是乾隆八年的夏天——1743年,一样是在中原大地,气温也曾达到过44.4℃。那时没有空调,没有冰箱,连电扇都还没影儿,百姓靠着蒲扇和井水熬过一个个闷热的夜晚。 据史书记载,那年夏天“暑气熏蒸,草木皆焦”、“土石皆焦,桅顶流金”、“铅锡销化”、“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短短几日间,因酷暑暴毙者过万。乾隆皇帝不得不下令开仓放药,设凉棚、发汤药、赈济百姓。这是中国历史上,

By 老刘
现代八股文

现代八股文

现在的阅读理解题,越来越像一场心理战。 你以为是在考你读没读懂文章,其实是在考你猜不猜得中出题人的心思。女儿每次考完语文都会吐槽:他怎么知道的作者写文章时候的想法?没想到一语成谶,前几天看新闻,上海一场考试中用了一篇青年作家的文章,题目拿去请这位原作者本人来答,结果他第一眼就把“标准答案 C”排除了。作者本人也说,出题人想的有点复杂了。这也就怪不得有经验的出题人都会使用已经故去作者的文章,不会引起争议啊,看来这次的出题人还是有点年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现在的考试,已经不满足于考“理解”了,它要考“揣摩”。揣摩出题人的意思,揣摩题目的陷阱,更重要的是,揣摩出题人的期待。文章写的是“天边的晚霞”,你若说它“美丽”,太肤浅;说它“象征人生”,略显老套;要想拿满分,必须说它“投射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哪怕文章里连个人影都没有。总之,你得拐几个弯,绕几个圈,再从某种“文学母题”或“价值引导”里掏出一个“

By 老刘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人这一生,总会有那么几样东西,轻轻地飘在心里,既不落地,也不散去。它们从不喧哗,却在你某个疲惫的午后、某段仓促的旅途、或一场春雨之后,悄然浮现。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又带点哀伤的名字——白月光。 说白了,白月光其实是一种遗憾。它是你没能在那个时刻再多靠近一步的那个人,是你童年某一段被记忆滤镜柔化了的光景,是你长大之后每次归乡都觉得“哪里不一样了”的那种熟悉感错位。它不一定高贵,不一定完美,甚至不一定真实。它只是你在现实生活磕磕绊绊之后,为了安顿自己那颗不肯妥协的心,编织出来的一个安静的幻影。 初恋的情人也许早已在朋友圈晒娃,但你记得的是她笑起来像月亮弯弯;童年的伙伴可能连名字都模糊了,但你记得那棵老槐树下的影子,总是比黄昏先到一步;而故乡,像一幅始终未完成的水墨画,留白处最多,也最撩人心绪。 夏丐尊在《春的欢悦与感伤》中写道: “前几天吃到油菜心和马兰头的时候,我不禁起了怀乡之念,想起故乡的春日的光景来。我所想的只是故乡的自然界,园中菜花已发黄金色了吧,燕子已回来了吧,窗前的老梅花已结子如豆了吧,杜鹃已红遍了屋后的山上了吧……只想着这些,怕去想到人事。因为乡村的凋敝我是知道的,故乡

By 老刘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前,我写下《郁闷,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这篇文章时,内心翻滚的不是小事的愤怒,而是对底线被践踏的失望。邻居从我家拉电线充电,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最后竟连我家的充电器都“借用”。甚至因为我给他写了纸条,还想打我。当时我说:“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只是没想到,十五年后再听到他们家的消息,竟是一出更荒诞的悲剧。 那家的男人已经去世。留下两个老婆争房产,最后还是他儿子获得了这套回迁房。他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却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一路磕磕绊绊: 交房一年来,看他儿子在业主群里抱怨,被电梯夹了不止一次,骑车进地下室摔过多回,车轮卡在道缝中,正常走路还能摔个仰八叉。毕业后没有工作,前不久小区换物业的时候,经介绍在小区做监控员,不服从管理员的管理(其实也是小事,人家让他把桌子上保持整洁,他就是不听,弄的乱七八糟的),和物业经理骂了一架,被辞退。邻里原想通融一二,以他母亲那无理取闹的性格,当然是又去物业把物业经理骂了一顿,结果也就那样了。 前几天偶尔和一个邻居聊起他家的情况,那个邻居说,他要打你那不是基本操作嘛,人早年曾在派出所拿刀扎他自己母亲,打你都是轻的😅。如今看来,

By 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