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世界上最轻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
昨天继续研习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看到《易经·系辞上传》的一段话: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这段话放在两千多年前,已经算是对信息传播极限的高度描写了——在一个没有网络、没有印刷术的时代,孔子就已经意识到:话是有传播力的,而且可以影响到你看不见的人。
他用“枢机”来比喻言行的重要性。枢机是门轴,平时不起眼,但门的开合全在它一动之间。言行之于一个人,也是这样——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成就一生的名誉,也可能带来一世的羞辱。
佛家讲“不妄语”,涵义更广:不仅不能撒谎,还要避免虚夸、恶口、挑拨、无意义的废话。因为你口中每一句话,都是因,会结成你意想不到的果。
古人说话的影响力,是驿站、书信、茶馆的速度;今天,我们的言语可以瞬间穿越万里,钻进成千上万人的眼睛和脑子里。
这本来是文明的进步,可现实却让人有些心凉——
- 自媒体的算法,把情绪化、耸动的内容推到更前面。
- 标题党与断章取义,让人陷入“先愤怒,再转发”的快感。
- 谣言的传播速度总是比辟谣快好几倍。
而且,今天还有一个古人没遇到过的新问题:AI。
AI的训练依赖互联网数据,而互联网数据就是无数人说过的话——真实的、虚假的、善意的、恶意的、未经查证的,全部混在一起。结果,AI也会被污染,学会带着偏见去回答问题,然后反过来影响更多人。
这就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循环:
人制造谣言 → 互联网扩散 → AI学习并固化偏差 → 再喂回给人 → 偏差加深。
孔子说“可不慎乎”,在今天看来简直像预言。我们不只是要为自己的话负责,还要为它可能引发的二次、三次、无数次复制与变形负责。
也许我们无法改变整个舆论环境,但至少可以先改变自己。发一条信息之前,问自己三句话:
- 这是真的吗?
- 说出来,对别人有益吗?
- 我愿意为它承担后果吗?
在AI时代,最稀缺的资源,不是数据,而是真实。
如果每个人都能在“枢机”上多加一分谨慎,或许天地还会为之而动。
毕竟,说话,是世界上最轻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