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月读《易经》的碎片与感悟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从2025年2月翻开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和《易经系列别讲》,到今天,整整七个月过去了。说“读完了”,其实只是一个时间节点——真正的学习远没有结束。中华传统文化厚重而深远,每一次翻阅,都会带来不同的感触。
一、读书与写作的碎片记录
这七个月,我边读边写,把每一次阅读的感悟记录下来。文字成了记录,也成了生活的镜子:
- 2月26日,《跟着南怀瑾先生学易经(一)》初次尝试梳理八卦概念,理解“易”字的三重含义:不易、变易、简易。
- 4月15日,《跟着南怀瑾先生读易经Ⅱ——“时”与“位”》“时”与“位”,是易经里最关键的两个字。再聪明的人,如果不逢时,努力也可能落空;再有能力的人,如果不在合适的位置,也难以发挥价值。
- 6月2日,《跟着南怀瑾先生读易经(三)——乾卦》探讨“大人”的概念——人生中贵人的存在,以及自身如何修身养德。
- 6月16日,《荔枝路远,道在人心——从《易经》看李善德的一生》当时电视剧《长安的荔枝》正在热播,也刚接触易经,所以试图用卦象来解释李善德的一生,属于跟风之作。
- 8月8日,《说话,是世界上最轻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孔子早两千年前就明白:话语的力量能跨越空间影响人心。现代社会的传播更快,但本质不变——言行是枢机,是荣辱的关键,所以要慎言慎行。
- 8月11日,《自由、信号与风险管理》“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古语可能让人误解,但提醒我们:行为总会被解读。每一个动作、每一次选择,都在发出信号。
- 8月13日,《心斋,不只是“吃素”》斋,不只是餐桌上的事,更是心性的修炼。荤与肉不是一回事,不吃肉只是戒杀生,不吃荤则是对欲念的控制。
- 8月14日,《上天保佑,并非无条件》祈求有用,但更重要的是行为是否改变。行为不变,再多祈求也只是表演。
七个月下来,文字不仅是记录,也是实践,让易经从书页走进生活。具体文章:

关于易经我的浅显理解
二、易经教会我的三件事
- 变易——世界一切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人生中总会遇到出乎意料的事,这不是阻碍,而是机会。
- 不易——宇宙有规律可循,做人有原则可依。稳住根本,方能从容应变。
- 简易——大道至简,复杂问题找回本质,便能找到最合适的应对。
易经不仅是卜筮,它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种应对人生的智慧。
三、现实与修身
乾卦教我自强不息,坤卦教我厚德载物。生活里,孩子的成长、工作的选择、家庭琐事、与人相处的细节,都在提醒我:易经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生活里的镜子。
- 家庭:孩子遇到难题,耐心引导,不急于施压。
- 工作:顺势而为,观察环境,再做决策。
- 自我修炼:每日反思,言行是否符合自己的原则。
四、读书的意义
七个月读完书,是结束,也是开始。易经像一面镜子,照见人心,也照见世界。每一次重读,每一次写作,都能在现实里找到回响。南怀瑾先生讲得再清楚,最终还是要自己去实践,去感悟。读书,是为了生活得更清醒。写作,是为了让思考落地,成为行动的指南。七个月的碎片记录,让我明白:真正的易经学习,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