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已死,生意万岁?
看了我的文章《输赢之外》的小伙伴应该知道了我伪球迷的身份,为什么我说我是伪球迷呢,是因为我本身也没有球迷那样的纯粹,但是偶尔也会喜欢看看比赛,对自己喜欢的球队的输赢也会患得患失。写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希望改正之,想的办法一个是更少的关注曼联,另外一个就是把格局放大,只要是精彩的比赛都喜欢看。这样做了之后,感觉好多了, 所以,我也只能做一个伪球迷,而情绪这玩意也真的很莫名其妙。
就是前几天,欧洲五大联赛夏季的转会窗关闭了,英超一个联赛就花了三十亿欧元,其他四大联赛加起来才二十九亿。热闹的背后,是赖着不走、罢训逼宫、指定下家的各种戏码。看完这些,我忍不住叹一口气——足球,好像越来越像一门生意,而那份纯粹的情怀,正在慢慢远去。
整个转会期,比宫斗剧还精彩:有人赖着不走,非得熬到最后一份大合同;有人指名道姓,只去某一家俱乐部;有人干脆罢训逼宫。竞技体育原本该是热血、荣耀、情怀,可当它彻底变成了一门生意,这些闹剧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一切都是生意,别再谈什么情怀。
英超凭啥能一家独大?
这几年,英超越来越像个“超级资本收割机”。转播权卖到全世界,钱一车车地往里堆。中国古人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有钱自然能把最好的球员、教练都吸过来。
反观西甲、意甲这些老牌联赛,底蕴是有的,可财政紧绷,跟不上烧钱速度。中国人讲“势”,英超正当红火之势,而其他联赛只能在边上看热闹。
说到底,今天的足球世界,所谓“忠诚”早就成了奢侈品。就像古语讲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转会市场的荒诞戏码
为什么有人死活赖着合同不走?为什么有人非某个下家不可?原因很简单:钱与利益。
球员想的是合同和收入,俱乐部算的是剩余价值,背后还有经纪人、赞助商、媒体,各为其主,互相角力。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看似是个人选择,其实是多方势力的博弈。
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谈什么“为俱乐部而战”?别傻了,那是球迷的浪漫,不是球员的算术。
趋势与隐忧
- 趋势
- 英超还会继续一家独大。
- 沙特、美职联这样的新贵会不断搅局。
- 顶级球员只会越来越集中,形成“超级寡头”格局。
- 隐忧
- 小俱乐部彻底边缘化,比赛越来越没悬念。
- 青训被压缩,年轻球员难出头。
- 球迷的“情怀”被消磨殆尽,足球更像股市。
- 一旦资本退潮,泡沫破裂,可能轰然倒塌。
中国古人早说过:“竭泽而渔,不可久也。”今天足球市场的繁华,某种程度上正是竭泽而渔的写照。
传统文化的镜鉴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资本能带来繁荣,也能带来崩塌。
-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若无节制,终会透支。
- “和而不同”:五大联赛守住特色,而不是都学英超,才有长期生命力。
-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足球若能记得最初的竞技和精神,就不会迷失在金钱的漩涡里。
写在最后
表面看,今天的转会市场繁华至极,但骨子里已经透出泡沫味。中国古话说得好:“物极必反。”
等到资本潮水退去,我们或许才会重新思考:
足球,到底是一门生意?
还是一份情怀?
个人的几句感慨
有时候我会想起二十多年前,刚开始看球的时候。那时候的转会新闻,还带着一点冒险色彩:谁要去闯荡更大的舞台?谁要为了理想拒绝高薪?那时候我们说的是“偶像”“队魂”,现在更多说的是“合同”“薪资”。
当然,这就是现实。生意场上,没有人会为了情怀买单。可作为球迷,我还是希望在看球的时候,能偶尔找到一点点当年的纯粹。哪怕只是一场拼尽全力的比赛,也好过一份再漂亮的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