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女儿读《复活》
暑假刚开始,我给女儿买了一堆高中语文推荐阅读的名著: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夏洛蒂的《简·爱》、还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
这些书的名字对我来说都不陌生,但也仅仅知道名字罢了,因为那时候的教育认为这些都是闲书,是耽误学习的存在。小的时候想读,而长大了之后没心情去读,如今换了一个身份,成了陪女儿一起走这段路的人,我觉得我应该也读一下这些书,最起码能和孩子一起聊聊,培养一下她的阅读兴趣,毕竟,对于现代孩子来说,手机以及现代风格的文学作品要比一个俄国贵族的忏悔、一个农家女的命运有趣的多。
《复活》被我先拿了起来。
其实当年我对这本书没什么印象。只是当年在背作者简介的时候了解过,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很厚,是讲一个人的忏悔和救赎。现在重新读起来,却像打开了一扇旧门,门后不是陌生的世界,而是我们一直生活着,却未曾深究的现实。
托尔斯泰的语言和平实,甚至有些直白和啰嗦,对细节的刻画很详细。但那些啰嗦里藏着一种力量,一种几乎令人不安的诚实。他把上层贵族的虚伪写得赤裸裸,把法律的冷漠、教会的空洞、监狱的压抑、底层人民的麻木,一样样摊开来让你看。
可真正打动我的,是涅赫留道夫。
他并不是一个“坏人”,年轻时也许只是轻浮、懦弱,但当他看到昔日被自己伤害的玛丝洛娃出现在审判席上,命运急转直下,他的内心开始裂开。这种“被现实惊醒”的瞬间,我觉得不只出现在文学里,也出现在很多人的生活里。
最让我感慨的还是“复活”之难。人在良知被唤醒之后,要花多大的勇气去直面曾经的错?制度冷漠,社会麻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真的是靠一个人的忏悔就能完成的吗?托尔斯泰是理想主义的,他写出的是人性的光辉,但我读到的却是世间的无奈。
读《复活》,不是为了让女儿非得喜欢它,也不是为了考试的时候能多拿一分,而是想,她也许有一天会经历某种类似的“惊醒”,那时,能不能从书里,哪怕只记住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形象,去找到自己的回应。
读书的意义也就在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