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八股文
现在的阅读理解题,越来越像一场心理战。
你以为是在考你读没读懂文章,其实是在考你猜不猜得中出题人的心思。女儿每次考完语文都会吐槽:他怎么知道的作者写文章时候的想法?没想到一语成谶,前几天看新闻,上海一场考试中用了一篇青年作家的文章,题目拿去请这位原作者本人来答,结果他第一眼就把“标准答案 C”排除了。作者本人也说,出题人想的有点复杂了。这也就怪不得有经验的出题人都会使用已经故去作者的文章,不会引起争议啊,看来这次的出题人还是有点年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现在的考试,已经不满足于考“理解”了,它要考“揣摩”。揣摩出题人的意思,揣摩题目的陷阱,更重要的是,揣摩出题人的期待。文章写的是“天边的晚霞”,你若说它“美丽”,太肤浅;说它“象征人生”,略显老套;要想拿满分,必须说它“投射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哪怕文章里连个人影都没有。总之,你得拐几个弯,绕几个圈,再从某种“文学母题”或“价值引导”里掏出一个“政治正确”的答案来。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做阅读理解题,讲究的是“有据可依”。原文说“她红着脸点了点头”,你答“她感到害羞”,这就对。现在不行了,要说她“陷入爱情的迷惘”“在性别意识觉醒中踌躇不前”,最好再引一段女性主义理论。否则你只是看懂了字,却没“理解”作者深藏不露的精神宇宙。
说白了,所谓“正确答案”,不是从文本里找出来的,而是从出题人心里翻出来的。考试变成了一场“你说我猜”的默契考验,而考场上的学生,成了拼命迎合的演员。他们不是在理解文章,而是在试图成为一个理想中的考生——对主题敏感,对立意熟练,对套路了然于胸。
这不就是现代八股文吗?
过去的八股,是八股格式、八股内容,求的是形式正确;现在的八股,是八股理解、八股答案,求的是思路一致。看起来形式自由了,其实思想更束缚了。你不能用自己的理解作答,你要用出题人设计的路径来思考;你不能站在文本立场上说话,你得站在标准答案的阴影下谨小慎微。
而最荒谬的是,这一切还被打着“培养思辨能力”“鼓励深度阅读”的旗号。可什么才是真正的思辨?真正的思辨,是允许多元理解,是敢于挑战权威,是哪怕你和我观点不同,只要言之成理,就能彼此敬重。而不是把唯一的正确答案钉死,然后再装模作样地说“这是开放性的阅读”。
原作者都答错的阅读理解题,还能算理解吗?我们到底是在训练学生读懂文字,还是在训练他们读懂权力?
如果这就是所谓的“阅读理解”,那我宁可回到过去的“找原文答案”时代。至少那时,文本是公正的,理解是平等的,考试不是一场扑克牌局,而是一次诚实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