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2

这段时间一直以读书和逛各位网友的博客为主,没有特多的创作欲望,但也算是收获颇丰,看了小胡同学写的《互联网生存法则》,以及老张的《如何经营博客》等文,有点触动,于是产生了写一下近况的念头,遂产生此文。

懂王以及挑唆者

小胡同学在《互联网生存法则》中写到的懂爷其实也就是所谓的键盘侠,互联网上真的是随处都能遇到,普通的懂王只是有点烦人而已,但是如果遇到别有用心的懂王那就很可怕了。

我在的一个维权群,群里有一个某建筑公司的工程师,在群里的形象是这样的:他妈的,开发商狗鳖孙,消防还有什么活没有干,电梯怎么怎么着,水电还差多少万的资金……,烂尾了,赶紧去维权吧,信访吧。每每有业主去看看房,发一些小区的图片,都会复制一下这些;又或者发前两年的楼盘的图片:几年了,还这球样,烂尾了!又或者发几年前维权的视频:开发商王八蛋打人,还有王法嘛。被挑唆的人打鸡血一样,集体开骂开发商,一时间群里污言秽语。真到维权的时候了,跑的比谁都快。去和开发商或者街道办接触了:我知道你们也为难,大环境就这样,能坚持着干也不错了…….。他妈的,啥都被你说了。以前刚进群的时候觉得这家伙脑子有毛病,后来我才发现,脑子有毛病的是我自己,人家聪明着呢。

祥林嫂

也是这个群,有一位大姐,买了十几二十套公寓,现在每个月光还银行贷款都要好几万。一开口就是:我太傻了,竟然被狗日的***(卖方的中介)骗了,他给说房子怎么怎么好,每月租金好几万,分分钟变成亿万富婆…..,(以下省略几百字的污言秽语)。刚开始还挺同情这位大姐的,后来次数多了,就感觉她有点像现代的祥林嫂了。

大姐,你不是傻,你是贪!

这些都是为了提醒自己,第一,无论看到说的什么话,都要考虑一下,慢半拍,让子弹飞一会,不要成为别人手中的枪。人无害虎意,虎有伤人心。第二就是,不要贪婪,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要想着去占别人的便宜。

写什么样的博客

张波老师写了一篇《如何经营博客》的文章,写的很好,把一个成功博客的要素都写到了。

博客可以说有两条路,一条是路为自己写的博客,只想输出一些内容,从不考虑别人的看法与喜好,可能是自己的一些思想、对人生的思考等等,毕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这些思想、思考能多存在一天,也相当于自己生命的延续。也许有人说,为自己写的公布到网上干啥?那是因为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呀,别人看不到,等于没有这些思考呀。

另外一条是为别人写作,也就是别人喜欢看什么,就写什么。现在的很多网络小说也是这样,受众喜欢什么看什么类型的,作者就会写什么类型的。所以,这条路流量会更高,变现的可能会更大。

两条路无所谓优劣,看你的初心在哪里?!

读的书

受清阳博友的影响,开始对书进行分类,一类是精读,一类是通读。后者是在微信读书周二翻一翻里随机翻书,翻出来的书无论是不是自己喜欢读的,都通读一遍。因为不牵涉到思考,读的就很快。精读是自己喜欢的书,基本上来自与通读后的书。这样既保证的读书的质量,也保证了读书的广度。 1月份通读书有:疗愈的饮食和断食,王阳明心学智慧,无事生非,意义的惊现,深度医疗,清醒的活。精读:老子他说(续);小说:我本无意成仙。

《疗愈的饮食和断食》,这本书介绍了新的饮食理念,那就是不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根据我这段时间(2023年10月至今)的饮食的调整来看,确实是以碳水为主的饮食会给身体带来不好的影响。调整饮食结构势在必行。

《王阳明心学智慧》介绍了王阳明的心学,一切唯心,他认为,人的自身就是一个宝藏,可怜人无法认知,却只向外界寻找。有诗为证;“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无事生非》原来以为是一本小说,其实不然,一本讲心灵的书,这本书里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就是看不懂。

《深度医疗》说的是AI对医疗界的影响。

商标注册

去年7月份的时候,忽然想把店名注册成商标。从阿里云上查了一下,说是注册的成功率相当的高。看看也不贵,200来块钱,所以就注册了一下试试。

结果前两天出来了,被驳回,理由是有相似的商标。其实也没有太出乎意料之外,毕竟常用汉字就这么多,组合来去就那些花样,新注册的商标里有和原来注册的商标里有相同的字那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所以,注册商标也就是成为了一门生意。想注册成功,就多花钱呗。或者是你特殊,遥遥领先不都被注册下来了?

Read more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郑州的风,已经很久没有凉意了。 中午走出家门,热浪扑面而来,仿佛不是在街头行走,而是在一个被烤熟的城市里艰难穿行。脚下的地砖仿佛在冒烟,树叶也蔫头蔫脑的,天上的云像是被阳光蒸发了似的,连影子都不敢投下来。 我看了看天气预报,未来七天,最高气温在39℃到42℃之间徘徊,最低气温也在29℃以上,甚至有天的低温是33℃。再加上高达60多的湿度。这个城市,像一口沸腾的大锅,白天蒸,夜里焖。 这样的热,让人喘不过气来。更让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段历史 那是乾隆八年的夏天——1743年,一样是在中原大地,气温也曾达到过44.4℃。那时没有空调,没有冰箱,连电扇都还没影儿,百姓靠着蒲扇和井水熬过一个个闷热的夜晚。 据史书记载,那年夏天“暑气熏蒸,草木皆焦”、“土石皆焦,桅顶流金”、“铅锡销化”、“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短短几日间,因酷暑暴毙者过万。乾隆皇帝不得不下令开仓放药,设凉棚、发汤药、赈济百姓。这是中国历史上,

By 老刘
现代八股文

现代八股文

现在的阅读理解题,越来越像一场心理战。 你以为是在考你读没读懂文章,其实是在考你猜不猜得中出题人的心思。女儿每次考完语文都会吐槽:他怎么知道的作者写文章时候的想法?没想到一语成谶,前几天看新闻,上海一场考试中用了一篇青年作家的文章,题目拿去请这位原作者本人来答,结果他第一眼就把“标准答案 C”排除了。作者本人也说,出题人想的有点复杂了。这也就怪不得有经验的出题人都会使用已经故去作者的文章,不会引起争议啊,看来这次的出题人还是有点年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现在的考试,已经不满足于考“理解”了,它要考“揣摩”。揣摩出题人的意思,揣摩题目的陷阱,更重要的是,揣摩出题人的期待。文章写的是“天边的晚霞”,你若说它“美丽”,太肤浅;说它“象征人生”,略显老套;要想拿满分,必须说它“投射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哪怕文章里连个人影都没有。总之,你得拐几个弯,绕几个圈,再从某种“文学母题”或“价值引导”里掏出一个“

By 老刘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人这一生,总会有那么几样东西,轻轻地飘在心里,既不落地,也不散去。它们从不喧哗,却在你某个疲惫的午后、某段仓促的旅途、或一场春雨之后,悄然浮现。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又带点哀伤的名字——白月光。 说白了,白月光其实是一种遗憾。它是你没能在那个时刻再多靠近一步的那个人,是你童年某一段被记忆滤镜柔化了的光景,是你长大之后每次归乡都觉得“哪里不一样了”的那种熟悉感错位。它不一定高贵,不一定完美,甚至不一定真实。它只是你在现实生活磕磕绊绊之后,为了安顿自己那颗不肯妥协的心,编织出来的一个安静的幻影。 初恋的情人也许早已在朋友圈晒娃,但你记得的是她笑起来像月亮弯弯;童年的伙伴可能连名字都模糊了,但你记得那棵老槐树下的影子,总是比黄昏先到一步;而故乡,像一幅始终未完成的水墨画,留白处最多,也最撩人心绪。 夏丐尊在《春的欢悦与感伤》中写道: “前几天吃到油菜心和马兰头的时候,我不禁起了怀乡之念,想起故乡的春日的光景来。我所想的只是故乡的自然界,园中菜花已发黄金色了吧,燕子已回来了吧,窗前的老梅花已结子如豆了吧,杜鹃已红遍了屋后的山上了吧……只想着这些,怕去想到人事。因为乡村的凋敝我是知道的,故乡

By 老刘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前,我写下《郁闷,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这篇文章时,内心翻滚的不是小事的愤怒,而是对底线被践踏的失望。邻居从我家拉电线充电,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最后竟连我家的充电器都“借用”。甚至因为我给他写了纸条,还想打我。当时我说:“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只是没想到,十五年后再听到他们家的消息,竟是一出更荒诞的悲剧。 那家的男人已经去世。留下两个老婆争房产,最后还是他儿子获得了这套回迁房。他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却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一路磕磕绊绊: 交房一年来,看他儿子在业主群里抱怨,被电梯夹了不止一次,骑车进地下室摔过多回,车轮卡在道缝中,正常走路还能摔个仰八叉。毕业后没有工作,前不久小区换物业的时候,经介绍在小区做监控员,不服从管理员的管理(其实也是小事,人家让他把桌子上保持整洁,他就是不听,弄的乱七八糟的),和物业经理骂了一架,被辞退。邻里原想通融一二,以他母亲那无理取闹的性格,当然是又去物业把物业经理骂了一顿,结果也就那样了。 前几天偶尔和一个邻居聊起他家的情况,那个邻居说,他要打你那不是基本操作嘛,人早年曾在派出所拿刀扎他自己母亲,打你都是轻的😅。如今看来,

By 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