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卦:从困中启,向光而行

蒙卦:从困中启,向光而行
Photo by Kace Rodriguez / Unsplash

如果你在街头做一个采访,问:“《易经》是什么?”
十有八九会有人回答:“算卦的书呗。”
这个答案,其实对,也不全对。

《易经》确实起源于卜筮之术,但它远远超越了“算卦”本身。它是一种看待变化的哲学,是中华文化思维的源代码,是一部人生操作手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家庭、工作、人际、选择,每个节点的应对,都可以在《易经》中找到线索。

昨天读南怀瑾先生对蒙卦的讲解,颇有感触。他说:蒙卦,其实就是屯卦翻转过来的样子。

  • 屯卦(第三卦):☵上坎下震☳ —— 水雷屯。
  • 蒙卦(第四卦):☶上艮下坎☵ —— 山水蒙。

我们平常说“启蒙”,正是从这个卦象来的。


屯是磨难,蒙是顿悟

屯,是开始阶段的艰难,万事起头难。
蒙,是经过困顿后,开始有“想明白”的苗头。

山下有泉,刚冒出来,尚未成溪,是混沌,也是希望。
正如我们初入职场、创业、学习、育儿,很多时候不是没有能力,而是被“看不懂”的局势困住了心智。那个阶段,我们处在蒙。

南师说:“人生在某一阶段不免会遇到屯卦的阻碍,这时候若能倒过来,从困中反思,进入蒙的状态,便有了转机。”


蒙卦的精神:主动求知,不厌其烦

卦辞曰: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童蒙求我”,强调的是求知要主动;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是告诫:学习要尊重规律,不可嬉戏待之。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蒙而不求”与“求而不敬”的两类人:

  • 有些人遇事不明,选择逃避、麻木、摆烂,任蒙常在;
  • 有些人嘴上说“想学点东西”,却三心二意、频繁换方向,刚接触一点,就草草放弃。

真正的启蒙,是一个“对待未知充满敬畏,同时不怕重复”的过程。


蒙,不只是“学前启蒙”

易经中的“蒙”不是孩子读小学时的启蒙教育,它是一种人在面对世界复杂时,对自己进行重新学习和认知的态度。

  • 走进婚姻,才知道什么是关系中的“童蒙”;
  • 做了父母,才发现自己对育儿的知识“尚在初筮”;
  • 换了一个职业跑道,更像是回到蒙卦,从头摸索。

我们一生会多次走进“蒙”的状态。
关键不是你曾几何时糊涂,而是你是否愿意从“蒙”中走出来。


小结:蒙,是一种态度

蒙卦教我们的,不只是“孩子要读书”“大人要耐烦”,而是:

当你在困顿里,别急着逃避,倒过来看看——困局中,正藏着你的启蒙机会。

所以,蒙卦不是一时的糊涂,而是长期的自我教育。
不是别人来教你什么,而是你终于想学点什么了。

Read more

蟋蟀:童趣以及文学作品

蟋蟀:童趣以及文学作品

这几天读修・莱佛士的《昆虫志》,本来以为是一本科普昆虫的读物,看了之后才发现,远远不是。它更多的是借助昆虫这一微观载体,折射出人性、社会与历史的复杂光谱。书中各章后附的大量参考文献,恰恰彰显了其跨学科视野与严谨的学术根基。作者穿梭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之间,将昆虫与人类世界的千丝万缕娓娓道来,让我们在观察自然之妙时,也窥见了文化的深邃映射。 当我翻至“蟋蟀”章节,许多回忆与感触油然而生。 童年的蟋蟀记忆 童年时,蟋蟀是我们的天然玩伴。那时的蟋蟀大致分两种:一种头型似三角,像极了警察的帽子,我们叫它“警察帽”;另一种更常见的是圆头,体型也更大。 夏末秋初的傍晚,田埂、草丛、石缝中,蟋蟀的鸣声此起彼伏。我们常循声而去,扒开草丛仔细寻找,一旦捉到便如获至宝,放入小纸盒中,蹲在地上看它们弹动须脚。有时还会互相较量,比比谁的蟋蟀更显“威风”。一只小小的蟋蟀,足以承载半天的欢乐。 真正让我对这小生灵生出羡慕之情的,是小学课本上一篇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中的一篇课文《蟋蟀的洞穴》:“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

By laoliu
ETC坏了之后

ETC坏了之后

前两天送孩子上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车上的ETC坏了。去的时候还没有注意,从郑州南站的绿色通道直接冲了过去,下高速的时候不抬杆。工作人员拿着我的卡刷了一下,应该是没有刷上,然后问我是从那个站点上的高速,我说郑州南站,然后处理了一下,人工抬杆了。 回来的时候,发现还是不抬杆,我有插卡拔卡了一下,也没有滴滴的声音了,这才意识到设备坏了。只好走人工通道。这个ETC是我在 2019 年通过支付宝办理的,当时没有收取费用,但签了一份“三年不能注销”的协议。如今时间一晃到了 2025 年,这份协议早就到期了。 郑州南站下高速口就有河南ETC官方的办理网点,咨询了一下,必须先要注销掉原来的才能重新办理。好在支付宝里注销也比较方便,3个工作日就已经注销掉了。 为什么换成本地ETC 当时在支付宝办的ETC是山东高速的,在河南用也没什么问题。但考虑到以后的 售后问题,我还是希望用本地的ETC。用着也放心,万一坏了,售后直接去网点了,也不用快递来快递去的。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办理ETC是因为,郑州这边有周边站点上线高速通行用ETC可以免费的政策,而我接送女儿要两个来回,一周可以节省100多块钱的

By laoliu
“人死后朋友圈会消失吗?”热议背后,独立博客教你守住数据

“人死后朋友圈会消失吗?”热议背后,独立博客教你守住数据

最近,一个话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人死后朋友圈会消失吗?” 许多网友在感叹之余,也不免担心自己的数字遗产:如果多年未登录微信,账号里的聊天记录、朋友圈、照片、文件会发生什么? 对此,微信客服回应称,如果账号 长时间未登录(通常超过一年),系统可能会 自动回收。回收时间会根据使用情况综合判定,而被回收的账号,所有内容将 永久清空,无法恢复。(IT之家) 这则消息看似简单,却透露出一个令人警醒的事实:在平台规则面前,你的内容并不完全属于你。 平台账号的脆弱性 我们常常误以为,存放在微信、微博上的内容就是“自己的”,殊不知,它们只是暂时寄存在平台数据库里。 * 一旦规则变动,数据可能瞬间消失; * 即便导出备份,新旧版本兼容性问题可能让恢复变得困难; * 平台永远掌握规则,用户只能被动接受。 这让人不得不反思:依赖平台存储内容,意味着把数字生命的一部分交给别人掌控。 独立博客的价值 相比之下,独立博客提供了真正的控制权和安全感: 1. 数据归属明确:域名在,服务器在,

By laoliu
情怀已死,生意万岁?

情怀已死,生意万岁?

看了我的文章《输赢之外》的小伙伴应该知道了我伪球迷的身份,为什么我说我是伪球迷呢,是因为我本身也没有球迷那样的纯粹,但是偶尔也会喜欢看看比赛,对自己喜欢的球队的输赢也会患得患失。写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希望改正之,想的办法一个是更少的关注曼联,另外一个就是把格局放大,只要是精彩的比赛都喜欢看。这样做了之后,感觉好多了, 所以,我也只能做一个伪球迷,而情绪这玩意也真的很莫名其妙。 就是前几天,欧洲五大联赛夏季的转会窗关闭了,英超一个联赛就花了三十亿欧元,其他四大联赛加起来才二十九亿。热闹的背后,是赖着不走、罢训逼宫、指定下家的各种戏码。看完这些,我忍不住叹一口气——足球,好像越来越像一门生意,而那份纯粹的情怀,正在慢慢远去。 整个转会期,比宫斗剧还精彩:有人赖着不走,非得熬到最后一份大合同;有人指名道姓,只去某一家俱乐部;有人干脆罢训逼宫。竞技体育原本该是热血、荣耀、情怀,可当它彻底变成了一门生意,这些闹剧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一切都是生意,别再谈什么情怀。 英超凭啥能一家独大? 这几年,英超越来越像个“超级资本收割机”

By lao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