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路远,道在人心——从《易经》看李善德的一生

荔枝路远,道在人心——从《易经》看李善德的一生
Photo by Arwin Neil Baichoo / Unsplash

马伯庸的小说《长安的荔枝》及其改编剧集,看似讲述一场跨越千里的荔枝运输奇旅,实则以小人物的遭遇折射盛唐末期政治、社会、文化的真实图景。主人公李善德,这位从九品小吏,在完成“运荔枝”这一看似荒诞实则关乎权力的任务中,演绎出一部小人物在大时代中如何“知命”、“尽性”、“归真”的命运史。

本文尝试以《易经》的视角,借其卦象与哲思,还原李善德的命运轨迹与精神转化。

一、《屯卦》:困中求进,命运起始

卦辞:“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屯”象征万物初生,动荡未定。李善德身为地方文吏,无权无势,却在极为不利的局势中被委以“千里送荔枝”之命——这是危也是机。他组建了一支临时小队,历经风雨山川、盗贼瘴气,表面是传荔枝,实则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这正是“屯”卦中的“利建侯”之意:在乱局中建功,虽艰难,却可立命。

二、《旅卦》:客居奔波,异地立身

卦辞:“旅,小亨,旅贞吉。”

李善德此行,其实是一场“政治流放前的漂泊”。他如“旅人”,身在异地,处处小心,不得安居。即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仍常感“非我族类,其心难测”。但旅卦也有积极的一面:在不确定中建立秩序,于危局中保持操守。他的冷静、智慧与人性,化解了多次危机,最终平安抵达长安,完成使命。

三、《讼卦》:直言犯上,舌战权贵

卦辞:“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李善德之所以遭贬,是因为他并未选择沉默。他在杨国忠面前“据理力争”,指出荔枝工程劳民伤财,百姓受苦,终究“讼而不止”,惹怒权臣,最终招来贬谪。讼卦象征纷争、理性抗争,也警示:“讼久必凶”,哪怕你有理,却因对方有势,仍难免被牺牲。

四、《既济卦》:事功虽成,暗藏危机

卦辞:“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荔枝送达,任务完成,表面是大功告成,李善德却清楚知道,这场“成功”掩盖了体制性崩坏:为了博妃子一笑,动用千军万马,荔枝之下,是百姓血汗。他未因成功得宠,反而因揭露真相被打压,这正是“初吉终乱”之写照。所谓“既济”,常寓未济,成功里隐藏着失败的种子。

五、《未济卦》:归于本真,命运未竟

卦辞:“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被贬岭南,是命运的转折。表面上是惩罚,实则是李善德精神上的解脱。他在南方重新开始,种荔枝为生,一家平安,远离长安乱局。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反而因失势得以避祸,逃过劫难。这正是“未济”的妙处:表面未竟,实则圆满。

正如他在结尾说的:“只是荔枝吃得实在太多啦。”这句轻描淡写的自嘲,实则是对唐朝奢靡腐败的深刻讽刺,也为“一骑红尘妃子笑”背后的民生苦难,做出了讽谏式的注脚。

六、《否卦》与《泰卦》之转:盛极而衰,衰极而转

“否”卦象征天地不交,政治黑暗,“泰”卦象征天地交泰,政治清明。

李善德所处的时代,恰是由“泰”向“否”转变之时。盛唐余晖已去,权臣擅政,皇帝昏聩。他以小人物之身,见证了“由泰入否”的剧烈动荡。而他最终脱身于这一切,回归自然,不再求仕,正是主动避开“否极而乱”的乱世。

结语:

李善德的一生,是《易经》中“顺势而为”“知止而后安”的真实演绎。他虽不被时代眷顾,却因正直与智慧,在混乱中守住了本心。荔枝之路看似荒唐,实则映照万象。李善德没有改变世界,却以自己的方式,从“未济”中活出了“既济”之境,既知命,也尽人事。

他一生,虽为荔枝奔走,终能于岭南种荔枝、守家人,得安宁,亦未尝不是一种“大吉”。

Read more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郑州的风,已经很久没有凉意了。 中午走出家门,热浪扑面而来,仿佛不是在街头行走,而是在一个被烤熟的城市里艰难穿行。脚下的地砖仿佛在冒烟,树叶也蔫头蔫脑的,天上的云像是被阳光蒸发了似的,连影子都不敢投下来。 我看了看天气预报,未来七天,最高气温在39℃到42℃之间徘徊,最低气温也在29℃以上,甚至有天的低温是33℃。再加上高达60多的湿度。这个城市,像一口沸腾的大锅,白天蒸,夜里焖。 这样的热,让人喘不过气来。更让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段历史 那是乾隆八年的夏天——1743年,一样是在中原大地,气温也曾达到过44.4℃。那时没有空调,没有冰箱,连电扇都还没影儿,百姓靠着蒲扇和井水熬过一个个闷热的夜晚。 据史书记载,那年夏天“暑气熏蒸,草木皆焦”、“土石皆焦,桅顶流金”、“铅锡销化”、“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短短几日间,因酷暑暴毙者过万。乾隆皇帝不得不下令开仓放药,设凉棚、发汤药、赈济百姓。这是中国历史上,

By 老刘
现代八股文

现代八股文

现在的阅读理解题,越来越像一场心理战。 你以为是在考你读没读懂文章,其实是在考你猜不猜得中出题人的心思。女儿每次考完语文都会吐槽:他怎么知道的作者写文章时候的想法?没想到一语成谶,前几天看新闻,上海一场考试中用了一篇青年作家的文章,题目拿去请这位原作者本人来答,结果他第一眼就把“标准答案 C”排除了。作者本人也说,出题人想的有点复杂了。这也就怪不得有经验的出题人都会使用已经故去作者的文章,不会引起争议啊,看来这次的出题人还是有点年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现在的考试,已经不满足于考“理解”了,它要考“揣摩”。揣摩出题人的意思,揣摩题目的陷阱,更重要的是,揣摩出题人的期待。文章写的是“天边的晚霞”,你若说它“美丽”,太肤浅;说它“象征人生”,略显老套;要想拿满分,必须说它“投射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哪怕文章里连个人影都没有。总之,你得拐几个弯,绕几个圈,再从某种“文学母题”或“价值引导”里掏出一个“

By 老刘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人这一生,总会有那么几样东西,轻轻地飘在心里,既不落地,也不散去。它们从不喧哗,却在你某个疲惫的午后、某段仓促的旅途、或一场春雨之后,悄然浮现。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又带点哀伤的名字——白月光。 说白了,白月光其实是一种遗憾。它是你没能在那个时刻再多靠近一步的那个人,是你童年某一段被记忆滤镜柔化了的光景,是你长大之后每次归乡都觉得“哪里不一样了”的那种熟悉感错位。它不一定高贵,不一定完美,甚至不一定真实。它只是你在现实生活磕磕绊绊之后,为了安顿自己那颗不肯妥协的心,编织出来的一个安静的幻影。 初恋的情人也许早已在朋友圈晒娃,但你记得的是她笑起来像月亮弯弯;童年的伙伴可能连名字都模糊了,但你记得那棵老槐树下的影子,总是比黄昏先到一步;而故乡,像一幅始终未完成的水墨画,留白处最多,也最撩人心绪。 夏丐尊在《春的欢悦与感伤》中写道: “前几天吃到油菜心和马兰头的时候,我不禁起了怀乡之念,想起故乡的春日的光景来。我所想的只是故乡的自然界,园中菜花已发黄金色了吧,燕子已回来了吧,窗前的老梅花已结子如豆了吧,杜鹃已红遍了屋后的山上了吧……只想着这些,怕去想到人事。因为乡村的凋敝我是知道的,故乡

By 老刘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前,我写下《郁闷,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这篇文章时,内心翻滚的不是小事的愤怒,而是对底线被践踏的失望。邻居从我家拉电线充电,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最后竟连我家的充电器都“借用”。甚至因为我给他写了纸条,还想打我。当时我说:“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只是没想到,十五年后再听到他们家的消息,竟是一出更荒诞的悲剧。 那家的男人已经去世。留下两个老婆争房产,最后还是他儿子获得了这套回迁房。他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却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一路磕磕绊绊: 交房一年来,看他儿子在业主群里抱怨,被电梯夹了不止一次,骑车进地下室摔过多回,车轮卡在道缝中,正常走路还能摔个仰八叉。毕业后没有工作,前不久小区换物业的时候,经介绍在小区做监控员,不服从管理员的管理(其实也是小事,人家让他把桌子上保持整洁,他就是不听,弄的乱七八糟的),和物业经理骂了一架,被辞退。邻里原想通融一二,以他母亲那无理取闹的性格,当然是又去物业把物业经理骂了一顿,结果也就那样了。 前几天偶尔和一个邻居聊起他家的情况,那个邻居说,他要打你那不是基本操作嘛,人早年曾在派出所拿刀扎他自己母亲,打你都是轻的😅。如今看来,

By 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