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众生皆苦?

按照佛教的说法,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名字是婆娑世界,也就是说,可堪忍受的世界,不完美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众生都生活在苦海之中。有人说了,佛说的不对,我现在的生活就很幸福呀,身体健康,没有外债,夫妻和睦,儿女懂事......,哪有什么苦头吃哟,或者说,你看看那某思聪,天天当新郎、爷爷入洞房,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天天都在快乐之中,哪来的苦?

无常故苦

很多人都认为佛家的思想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但其实佛教所强调的“苦”,并不是为了让人产生消极、悲观的态度,而是为了引导人们正视生命中的困难和挑战,积极寻求解脱之道。现在的身体健康不代表以后就不会生病,现在的荣华富贵可能转眼就是一场空。佛的观念是,首先人要认识到苦的根源是人生的不彻底,不圆满,并且有方法可以是人生变得圆满。就像医生治病,必须知道自己病了,才会去看医生。

佛法对苦的分类

  • 行苦:是指修行的人,修行到一定的境界后,因为有为法的不究竟,不圆满,而产生的苦,成为行苦,”行,迁流之义。因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而无刹那常住安稳。见诸法无常,而感逼恼,称为行苦“
  • 坏苦:曾经拥有的失去的痛苦
  • 苦苦:人生遇到的各种困难所带来的苦

苦是怎么来的?

苦是如何来的呢?佛学认为有从以下的八个方面,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

生老病死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要面对的共同的问题,庄子也曾说:”方生方死“,人一生下来,面对的就是死亡,无非时间长短罢了,

这个世界的主旋律也是别离,这几天女儿刚刚上了高中,住校,一周回来一次,对女儿来说别离的苦是目前最大的苦了,我和女儿说,其实人生就是别离,你现在只是和我们的小别离,你在幼儿园之前,和爸爸妈妈形影不离、上了小学初中之后,每天和爸爸妈妈别离一次,高中了每周别离一回,等到你上了大学,半年离别一次......但最终,你和爸爸妈妈是会永远的离开你的。现在的小离别就是在让你适应以后的大离别。说的有点伤感,但确实事实。我们也只有认识到这个事实后,才有可能去寻找可以永远在一起的办法。

怨憎会、求不得亦是如此。

所以,佛所说的苦不是我们认为的苦,佛经上说:“无常故苦”,这个世界是因为无常,所以才是苦的。那什么是无常呢?希阿荣博堪布在《次第花开》中说:

无常

时间刹那不停地流逝,冬去春来,花开花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这就是无常。无常乃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质,可是人们往往要到迫不得已的时候,突然遭受变故、生病、别离,才会去注意它的存在,所以人们误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

正因为一切都在变化,而我们都想要恒常,想要把美好的东西都定格到一个位置,或者想要把握变化的结果而不能,就会产生上述说的那些情绪。因此,我们要熟悉无常,正视而不是应该逃避,逃也逃不了,这样事情当真发生的时候,你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也就不那么痛苦了。

当然,这样还是不能圆满,彻底的摆脱苦,要想人生圆满只有把苦因除去才行,佛法叫作常乐我净,这样就有了一个究竟圆满的人生。

Read more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郑州的风,已经很久没有凉意了。 中午走出家门,热浪扑面而来,仿佛不是在街头行走,而是在一个被烤熟的城市里艰难穿行。脚下的地砖仿佛在冒烟,树叶也蔫头蔫脑的,天上的云像是被阳光蒸发了似的,连影子都不敢投下来。 我看了看天气预报,未来七天,最高气温在39℃到42℃之间徘徊,最低气温也在29℃以上,甚至有天的低温是33℃。再加上高达60多的湿度。这个城市,像一口沸腾的大锅,白天蒸,夜里焖。 这样的热,让人喘不过气来。更让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段历史 那是乾隆八年的夏天——1743年,一样是在中原大地,气温也曾达到过44.4℃。那时没有空调,没有冰箱,连电扇都还没影儿,百姓靠着蒲扇和井水熬过一个个闷热的夜晚。 据史书记载,那年夏天“暑气熏蒸,草木皆焦”、“土石皆焦,桅顶流金”、“铅锡销化”、“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短短几日间,因酷暑暴毙者过万。乾隆皇帝不得不下令开仓放药,设凉棚、发汤药、赈济百姓。这是中国历史上,

By 老刘
现代八股文

现代八股文

现在的阅读理解题,越来越像一场心理战。 你以为是在考你读没读懂文章,其实是在考你猜不猜得中出题人的心思。女儿每次考完语文都会吐槽:他怎么知道的作者写文章时候的想法?没想到一语成谶,前几天看新闻,上海一场考试中用了一篇青年作家的文章,题目拿去请这位原作者本人来答,结果他第一眼就把“标准答案 C”排除了。作者本人也说,出题人想的有点复杂了。这也就怪不得有经验的出题人都会使用已经故去作者的文章,不会引起争议啊,看来这次的出题人还是有点年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现在的考试,已经不满足于考“理解”了,它要考“揣摩”。揣摩出题人的意思,揣摩题目的陷阱,更重要的是,揣摩出题人的期待。文章写的是“天边的晚霞”,你若说它“美丽”,太肤浅;说它“象征人生”,略显老套;要想拿满分,必须说它“投射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哪怕文章里连个人影都没有。总之,你得拐几个弯,绕几个圈,再从某种“文学母题”或“价值引导”里掏出一个“

By 老刘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人这一生,总会有那么几样东西,轻轻地飘在心里,既不落地,也不散去。它们从不喧哗,却在你某个疲惫的午后、某段仓促的旅途、或一场春雨之后,悄然浮现。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又带点哀伤的名字——白月光。 说白了,白月光其实是一种遗憾。它是你没能在那个时刻再多靠近一步的那个人,是你童年某一段被记忆滤镜柔化了的光景,是你长大之后每次归乡都觉得“哪里不一样了”的那种熟悉感错位。它不一定高贵,不一定完美,甚至不一定真实。它只是你在现实生活磕磕绊绊之后,为了安顿自己那颗不肯妥协的心,编织出来的一个安静的幻影。 初恋的情人也许早已在朋友圈晒娃,但你记得的是她笑起来像月亮弯弯;童年的伙伴可能连名字都模糊了,但你记得那棵老槐树下的影子,总是比黄昏先到一步;而故乡,像一幅始终未完成的水墨画,留白处最多,也最撩人心绪。 夏丐尊在《春的欢悦与感伤》中写道: “前几天吃到油菜心和马兰头的时候,我不禁起了怀乡之念,想起故乡的春日的光景来。我所想的只是故乡的自然界,园中菜花已发黄金色了吧,燕子已回来了吧,窗前的老梅花已结子如豆了吧,杜鹃已红遍了屋后的山上了吧……只想着这些,怕去想到人事。因为乡村的凋敝我是知道的,故乡

By 老刘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前,我写下《郁闷,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这篇文章时,内心翻滚的不是小事的愤怒,而是对底线被践踏的失望。邻居从我家拉电线充电,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最后竟连我家的充电器都“借用”。甚至因为我给他写了纸条,还想打我。当时我说:“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只是没想到,十五年后再听到他们家的消息,竟是一出更荒诞的悲剧。 那家的男人已经去世。留下两个老婆争房产,最后还是他儿子获得了这套回迁房。他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却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一路磕磕绊绊: 交房一年来,看他儿子在业主群里抱怨,被电梯夹了不止一次,骑车进地下室摔过多回,车轮卡在道缝中,正常走路还能摔个仰八叉。毕业后没有工作,前不久小区换物业的时候,经介绍在小区做监控员,不服从管理员的管理(其实也是小事,人家让他把桌子上保持整洁,他就是不听,弄的乱七八糟的),和物业经理骂了一架,被辞退。邻里原想通融一二,以他母亲那无理取闹的性格,当然是又去物业把物业经理骂了一顿,结果也就那样了。 前几天偶尔和一个邻居聊起他家的情况,那个邻居说,他要打你那不是基本操作嘛,人早年曾在派出所拿刀扎他自己母亲,打你都是轻的😅。如今看来,

By 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