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保佑,并非无条件

如果行为没有改变,再多的祈求都只是表演。

上天保佑,并非无条件
Photo by zhang kaiyv / Unsplash

《易经·大有卦》上九爻有一句爻辞: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这句话字面看起来非常美好:上天主动来庇佑你,于是无往不利,大吉大利。

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理解,就很容易和很多人的日常愿望接轨——谁不希望自己好运降临、平安顺遂呢?于是,求天佑、求神明保庇,就成了人类千百年来的习惯。

但是孔子并不这么看。他在《系辞传》里对这句话做了说明:“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短短两句话,意思却非常直接——

  • “天助”是有条件的,上天只帮助那些顺应正道、合乎天理的人。
  • “人助”也有条件,人只会帮助那些讲信用、值得信任的人。

换句话说,不管是神明还是人,都不会盲目地给你好处。你自己如果不先把根基立好,所谓的保佑只会是空话。


求神拜佛的“便宜算盘”

现实中,求上天保佑的人很多。有的人在庙里烧三炷香,心里想着升官发财;有的人在佛前供上几串香蕉,祈求平安顺利;遇事不顺,就急急忙忙跑去求神拜佛,盼望能有“特快专递”般的福报。极端的情况下,如果两个人都打同一个官司,都去求同一个菩萨保佑,那么官司谁能赢?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问题是——天下真的有这么便宜的事吗?

南怀瑾先生在讲到这段经文时,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西藏是佛教圣地,当地信佛之虔诚,世人皆知。照理说,那里应该是清净之地,不会有恶事发生。可是在历史上,西藏依然有土匪。土匪抢了人,就去佛前忏悔,说以后不抢了;过不了多久,又照样去抢,事后继续跪一跪——这种循环,除了安慰自己之外,根本得不到真正的“天佑”。

如果行为没有改变,再多的祈求都只是表演。

天助与人助的双向条件

孔子将“佑”解释为“助”,其实是在把神圣的“保佑”拉回到现实的因果逻辑里。

  • 天之所助者,顺也——你做的事顺应了天理、合乎正道,天才会帮你。所谓“顺”,不是表面的顺从,而是顺应天地的规律、社会的正义、人心的善良。
  • 人之所助者,信也——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建立在信誉之上。如果一个人反复失信、言而无信,再多的亲戚朋友也会离他而去。

这就像是一个双重保险:要想得到真正的庇佑,你必须同时满足“天助”和“人助”的条件。否则,就算有一时的好运,也不会长久。


从自己开始的庇佑

所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并不是说天会无条件给你好运,而是当你自己行得正,人也信你时,天与人都会愿意助你,你的路自然会顺。

这话在很多人听来,可能没有什么神秘色彩,甚至有点冷淡——不谈神迹,不承诺奇迹,只强调你自己先得配得上“佑”。

但我反而觉得,这才是孔子最温暖的地方。因为它告诉你:

别把希望寄托在虚幻的庇佑上,真正的保佑,从来都是从自己开始的。

烧香可以,祈愿可以,但别忘了,你的脚步和方向,才是通向吉利与无不利的真正道路。


卦象背景:火天大有

大有卦的卦象是“火天大有”,上卦为离(火),下卦为乾(天)。火在天上,光明普照,象征着拥有光辉、名望与成就。

“大有”之“有”,不是小打小闹的占有,而是光明正大的拥有——既有物质的富足,也有精神的丰盈。

上九爻的位置,是全卦的最高点,象征事业、德行达到顶峰之时。此时最容易有一种错觉:我已经拥有一切,可以高枕无忧了。易经讲的就是变,不是变好就是变坏,当事情已经好的不能再好的情况下,就只能变坏。

所以《易经》提醒——真正的安稳并非来自财富、权力的累积,而是“自天佑之”——你的所作所为顺应了天道,才会得到天与人的共同扶持。这样的大有,才不会因盛极而衰。

所以,上九爻的“吉无不利”并不是放松的理由,而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当你站在顶峰时,更要谨守正道,才能得到持久的庇佑。

Read more

8月15日:愤怒,是民族的清醒

8月15日:愤怒,是民族的清醒

今天是8月15日,1945年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侵华八年的枪炮声终于停下。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一天并不是结束,而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开始承受、记忆、传递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这个暑假,我带着女儿去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冰冷的展厅里,陈列着泛黄的照片、锈蚀的刺刀、炸塌的城墙和房屋、累累的白骨以及被侵略者捏碎的生活。三十万无辜的生命,就这样被屠戮殆尽。他们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有名字、有家人、有笑声的人。站在那里,你能感到一种压抑到窒息的痛。 最让人作呕的是,今天的日本,依然有人厚着脸皮否认这一切。那些所谓的“右翼政客”与历史修正主义者,嘴巴里喊着“和平”,手上却捧着靖国神社的牌位,在战争罪犯的牌位前鞠躬。他们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细菌战,否认活体解剖,好像只要嘴硬,历史就能被他们的谎言抹去。这样的悔改?根本不存在!这是对死者的二次谋杀,对历史的赤裸挑衅。 731部队——人类历史的地狱工厂 更别忘了731部队,那是人类史上最冷血的地狱工厂。活人当实验品、细菌当武器、

By laoliu
心斋,不只是“吃素"

心斋,不只是“吃素"

我们常说“吃斋”,往往把它理解成不吃肉,甚至干脆把它等同于素食主义。久而久之,“斋”在日常语言里,就变成了餐桌上的事。可是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荤与肉,并非一回事 在今天的口语里,“吃荤”往往被理解成吃肉,“吃素”就变成了不吃肉。但在传统佛教和道教戒律里,“荤”和“肉”是两码事。 * 荤:指的是带有刺激性的蔬菜类,比如大蒜、葱、韭菜、洋葱、兴渠(音qú,一种古代的调味菜)。这些食物虽然是植物,却能刺激人的感官与生理,容易引动欲念,所以修行人戒“荤”。 * 肉:就是动物的肉类,包括红肉、白肉、海鲜等。不吃肉,是另一条戒律,常与“戒杀生”或“清净口业”相关。 换句话说,一个人可以不吃荤但吃肉,也可以不吃肉但吃荤;

By laoliu
茶香里的岁月

茶香里的岁月

相较于咖啡,我始终更愿意喝茶。咖啡不加糖时,只有一种单纯的苦味;茶,却是先苦后甘,回味悠长,如同人生里那些不动声色的温柔。 我与茶的缘分,要追溯到八九岁。那时,家里有父亲买回的茉莉花茶,香气清幽,像一阵不经意的春风。家里还珍藏着两只瓷茶杯,白底青花,一般只有有客人来时才会拿出来用。倒也不是怕给弄坏了,是因为在那时候的农村,很少有人有喝茶的习惯,口渴了都是拿起饭碗倒上一碗水,这在河南很多时候都称之为茶。 河南人称很多东西都为茶,比如,两人在路边相遇,问候一声,恁喝罢茶了没?这个茶是指的晚饭。很多时候,去别人家,都是倒上一碗白开水,主人热情的说,来喝点茶。当然也有真正的茶,但是河南人一般称之为茶叶茶。另外,河南还有很多茶,红薯茶,辣萝卜茶,鸡蛋茶,胡萝卜茶…..写到这里,忽然意识到,河南人称晚饭为茶,可能就是和红薯茶这些有关,老辈子一般晚饭吃这些比较多。 我和哥哥一般趁母亲去地里干活的时候,从柜子里取出茶杯,抓点茶叶,倒上热水,

By laoliu
自由、信号与风险管理

自由、信号与风险管理

研读南怀瑾先生的《易经系传别讲》,读到《解》卦六三爻时,看到孔子在《系辞上传》中的一段话: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是故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这一段话,让我想了很久。“慢藏诲盗,冶容诲淫”这两句,单独拎出来,很容易让现代人产生误解,尤其是在强调穿衣打扮自由的今天。有人会觉得,这是不是古人对女性的指责?是不是一种束缚个人表达的说辞? 但如果放在《易经》的语境里去看,它并不是要去限制谁,而是在提醒一个社会性的事实——任何行为,都是一种信号,而信号一旦发出,就会被他人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解读的过程,不由你掌控。 《雷水解》六三爻的爻辞说: 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背着重物又坐车,是一种姿态上的矛盾:

By lao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