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保佑,并非无条件

如果行为没有改变,再多的祈求都只是表演。

上天保佑,并非无条件
Photo by zhang kaiyv / Unsplash

《易经·大有卦》上九爻有一句爻辞: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这句话字面看起来非常美好:上天主动来庇佑你,于是无往不利,大吉大利。

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理解,就很容易和很多人的日常愿望接轨——谁不希望自己好运降临、平安顺遂呢?于是,求天佑、求神明保庇,就成了人类千百年来的习惯。

但是孔子并不这么看。他在《系辞传》里对这句话做了说明:“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短短两句话,意思却非常直接——

  • “天助”是有条件的,上天只帮助那些顺应正道、合乎天理的人。
  • “人助”也有条件,人只会帮助那些讲信用、值得信任的人。

换句话说,不管是神明还是人,都不会盲目地给你好处。你自己如果不先把根基立好,所谓的保佑只会是空话。


求神拜佛的“便宜算盘”

现实中,求上天保佑的人很多。有的人在庙里烧三炷香,心里想着升官发财;有的人在佛前供上几串香蕉,祈求平安顺利;遇事不顺,就急急忙忙跑去求神拜佛,盼望能有“特快专递”般的福报。极端的情况下,如果两个人都打同一个官司,都去求同一个菩萨保佑,那么官司谁能赢?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问题是——天下真的有这么便宜的事吗?

南怀瑾先生在讲到这段经文时,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西藏是佛教圣地,当地信佛之虔诚,世人皆知。照理说,那里应该是清净之地,不会有恶事发生。可是在历史上,西藏依然有土匪。土匪抢了人,就去佛前忏悔,说以后不抢了;过不了多久,又照样去抢,事后继续跪一跪——这种循环,除了安慰自己之外,根本得不到真正的“天佑”。

如果行为没有改变,再多的祈求都只是表演。

天助与人助的双向条件

孔子将“佑”解释为“助”,其实是在把神圣的“保佑”拉回到现实的因果逻辑里。

  • 天之所助者,顺也——你做的事顺应了天理、合乎正道,天才会帮你。所谓“顺”,不是表面的顺从,而是顺应天地的规律、社会的正义、人心的善良。
  • 人之所助者,信也——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建立在信誉之上。如果一个人反复失信、言而无信,再多的亲戚朋友也会离他而去。

这就像是一个双重保险:要想得到真正的庇佑,你必须同时满足“天助”和“人助”的条件。否则,就算有一时的好运,也不会长久。


从自己开始的庇佑

所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并不是说天会无条件给你好运,而是当你自己行得正,人也信你时,天与人都会愿意助你,你的路自然会顺。

这话在很多人听来,可能没有什么神秘色彩,甚至有点冷淡——不谈神迹,不承诺奇迹,只强调你自己先得配得上“佑”。

但我反而觉得,这才是孔子最温暖的地方。因为它告诉你:

别把希望寄托在虚幻的庇佑上,真正的保佑,从来都是从自己开始的。

烧香可以,祈愿可以,但别忘了,你的脚步和方向,才是通向吉利与无不利的真正道路。


卦象背景:火天大有

大有卦的卦象是“火天大有”,上卦为离(火),下卦为乾(天)。火在天上,光明普照,象征着拥有光辉、名望与成就。

“大有”之“有”,不是小打小闹的占有,而是光明正大的拥有——既有物质的富足,也有精神的丰盈。

上九爻的位置,是全卦的最高点,象征事业、德行达到顶峰之时。此时最容易有一种错觉:我已经拥有一切,可以高枕无忧了。易经讲的就是变,不是变好就是变坏,当事情已经好的不能再好的情况下,就只能变坏。

所以《易经》提醒——真正的安稳并非来自财富、权力的累积,而是“自天佑之”——你的所作所为顺应了天道,才会得到天与人的共同扶持。这样的大有,才不会因盛极而衰。

所以,上九爻的“吉无不利”并不是放松的理由,而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当你站在顶峰时,更要谨守正道,才能得到持久的庇佑。

Read more

蟋蟀:童趣以及文学作品

蟋蟀:童趣以及文学作品

这几天读修・莱佛士的《昆虫志》,本来以为是一本科普昆虫的读物,看了之后才发现,远远不是。它更多的是借助昆虫这一微观载体,折射出人性、社会与历史的复杂光谱。书中各章后附的大量参考文献,恰恰彰显了其跨学科视野与严谨的学术根基。作者穿梭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之间,将昆虫与人类世界的千丝万缕娓娓道来,让我们在观察自然之妙时,也窥见了文化的深邃映射。 当我翻至“蟋蟀”章节,许多回忆与感触油然而生。 童年的蟋蟀记忆 童年时,蟋蟀是我们的天然玩伴。那时的蟋蟀大致分两种:一种头型似三角,像极了警察的帽子,我们叫它“警察帽”;另一种更常见的是圆头,体型也更大。 夏末秋初的傍晚,田埂、草丛、石缝中,蟋蟀的鸣声此起彼伏。我们常循声而去,扒开草丛仔细寻找,一旦捉到便如获至宝,放入小纸盒中,蹲在地上看它们弹动须脚。有时还会互相较量,比比谁的蟋蟀更显“威风”。一只小小的蟋蟀,足以承载半天的欢乐。 真正让我对这小生灵生出羡慕之情的,是小学课本上一篇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中的一篇课文《蟋蟀的洞穴》:“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

By laoliu
ETC坏了之后

ETC坏了之后

前两天送孩子上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车上的ETC坏了。去的时候还没有注意,从郑州南站的绿色通道直接冲了过去,下高速的时候不抬杆。工作人员拿着我的卡刷了一下,应该是没有刷上,然后问我是从那个站点上的高速,我说郑州南站,然后处理了一下,人工抬杆了。 回来的时候,发现还是不抬杆,我有插卡拔卡了一下,也没有滴滴的声音了,这才意识到设备坏了。只好走人工通道。这个ETC是我在 2019 年通过支付宝办理的,当时没有收取费用,但签了一份“三年不能注销”的协议。如今时间一晃到了 2025 年,这份协议早就到期了。 郑州南站下高速口就有河南ETC官方的办理网点,咨询了一下,必须先要注销掉原来的才能重新办理。好在支付宝里注销也比较方便,3个工作日就已经注销掉了。 为什么换成本地ETC 当时在支付宝办的ETC是山东高速的,在河南用也没什么问题。但考虑到以后的 售后问题,我还是希望用本地的ETC。用着也放心,万一坏了,售后直接去网点了,也不用快递来快递去的。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办理ETC是因为,郑州这边有周边站点上线高速通行用ETC可以免费的政策,而我接送女儿要两个来回,一周可以节省100多块钱的

By laoliu
“人死后朋友圈会消失吗?”热议背后,独立博客教你守住数据

“人死后朋友圈会消失吗?”热议背后,独立博客教你守住数据

最近,一个话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人死后朋友圈会消失吗?” 许多网友在感叹之余,也不免担心自己的数字遗产:如果多年未登录微信,账号里的聊天记录、朋友圈、照片、文件会发生什么? 对此,微信客服回应称,如果账号 长时间未登录(通常超过一年),系统可能会 自动回收。回收时间会根据使用情况综合判定,而被回收的账号,所有内容将 永久清空,无法恢复。(IT之家) 这则消息看似简单,却透露出一个令人警醒的事实:在平台规则面前,你的内容并不完全属于你。 平台账号的脆弱性 我们常常误以为,存放在微信、微博上的内容就是“自己的”,殊不知,它们只是暂时寄存在平台数据库里。 * 一旦规则变动,数据可能瞬间消失; * 即便导出备份,新旧版本兼容性问题可能让恢复变得困难; * 平台永远掌握规则,用户只能被动接受。 这让人不得不反思:依赖平台存储内容,意味着把数字生命的一部分交给别人掌控。 独立博客的价值 相比之下,独立博客提供了真正的控制权和安全感: 1. 数据归属明确:域名在,服务器在,

By laoliu
情怀已死,生意万岁?

情怀已死,生意万岁?

看了我的文章《输赢之外》的小伙伴应该知道了我伪球迷的身份,为什么我说我是伪球迷呢,是因为我本身也没有球迷那样的纯粹,但是偶尔也会喜欢看看比赛,对自己喜欢的球队的输赢也会患得患失。写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希望改正之,想的办法一个是更少的关注曼联,另外一个就是把格局放大,只要是精彩的比赛都喜欢看。这样做了之后,感觉好多了, 所以,我也只能做一个伪球迷,而情绪这玩意也真的很莫名其妙。 就是前几天,欧洲五大联赛夏季的转会窗关闭了,英超一个联赛就花了三十亿欧元,其他四大联赛加起来才二十九亿。热闹的背后,是赖着不走、罢训逼宫、指定下家的各种戏码。看完这些,我忍不住叹一口气——足球,好像越来越像一门生意,而那份纯粹的情怀,正在慢慢远去。 整个转会期,比宫斗剧还精彩:有人赖着不走,非得熬到最后一份大合同;有人指名道姓,只去某一家俱乐部;有人干脆罢训逼宫。竞技体育原本该是热血、荣耀、情怀,可当它彻底变成了一门生意,这些闹剧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一切都是生意,别再谈什么情怀。 英超凭啥能一家独大? 这几年,英超越来越像个“超级资本收割机”

By lao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