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里的父爱
前几天在博客群里闲聊,话题莫名其妙地扯到了粮票。我随口说了一句:“当年我爸把全国的粮票攒着不舍得用,说是为了给我和我哥上大学的时候用。”阿均半开玩笑地说:“整理一下这个故事吧,也挺有意思的。”我心里一动,其实不久前还听我爸抱怨呢:“当年给你们攒的粮票,其实也没怎么用上。”
说到粮票,很多年轻人可能都没见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粮食和一些生活用品都是按票供应的。手里有粮票才能买粮,没有就只能干着急。那时候的粮票分两种:地方粮票和全国性粮票。地方粮票只能在本地用,而全国性的粮票可以全国通用,更珍贵。
我爸攒的,就是全国粮票。他考虑到我和我哥上大学,不一定会留在甘肃,怕我们去外地没粮票买粮,饿肚子。他省吃俭用,把这些全国粮票默默积攒起来,为我们未来的温饱留着。想象他每天回家,把一张张小票叠好放进抽屉里,那画面真是朴素又让人心安。
求学的道路上,其实父母一直在鼓励我们。父亲看到单位新分来的大学生待遇非常好,意识到知识和学历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家从祖辈开始都没有什么学问,所以望子成龙的期望特别重。放假的时候,除非是集中性的农活,比如收种庄稼、施肥这些有时效的农活,平常的象除草这些活儿都不让我们干,为的是给我们留出学习的时间。老妈年轻的时候也能干,好强,总是把自己累得不轻,年纪大了还落下不少毛病。
哥哥是1994年上的大学,我是1998年,那时候全国性的粮票制度刚废除不久,但在父亲手里,这些票纸仿佛仍然有重量。每一张粮票,都是他悄悄给我们的保障和承诺。后来我们成为村里第一个和第二个大学生,在小学里甚至成了传奇人物。可惜的是,我们生错了年代,我哥还好,赶上了分配的尾巴;我毕业的时候,大学生已经不再那么吃香了,甚至连分配工作都没有了,更别说什么好的待遇了。即便如此,上大学的这件事也足以让父母感到欣慰,也让我们的人生有了不一样的起点。
岁月如流水向前,带走了很多那个年代的生活气息,但父亲的那份关心和温暖,却一直留在我心里。每当我翻开相册,看到父亲年轻的面孔,我都会想到那些小细节:他算着票够我们吃多久,偷偷攒起来;他把票叠得整整齐齐,好像世界都乱了,也不能乱了这些小纸片里的爱。
这些细碎的片段,串起来就像一条暖色的线,把我的童年、少年和父亲的深情紧紧连在一起。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像父亲一样,把平凡的关心悄悄藏在孩子看不见的地方,用行动说:“我在你们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