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斋,不只是“吃素"
我们常说“吃斋”,往往把它理解成不吃肉,甚至干脆把它等同于素食主义。久而久之,“斋”在日常语言里,就变成了餐桌上的事。可是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荤与肉,并非一回事
在今天的口语里,“吃荤”往往被理解成吃肉,“吃素”就变成了不吃肉。但在传统佛教和道教戒律里,“荤”和“肉”是两码事。
- 荤:指的是带有刺激性的蔬菜类,比如大蒜、葱、韭菜、洋葱、兴渠(音qú,一种古代的调味菜)。这些食物虽然是植物,却能刺激人的感官与生理,容易引动欲念,所以修行人戒“荤”。
- 肉:就是动物的肉类,包括红肉、白肉、海鲜等。不吃肉,是另一条戒律,常与“戒杀生”或“清净口业”相关。
换句话说,一个人可以不吃荤但吃肉,也可以不吃肉但吃荤;而“吃斋”,更不能简单等同于“无荤无肉”。
南怀瑾先生说,“齐戒”里的“齐”,读作“斋”。它不是饮食习惯,而是一种心理与精神的状态——“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古人还说“心斋”,意思是把心灵调理到纯净、安静、无波的境界。
真正的“斋”,是一种境界。它要求人在纷乱的世事中保持安定,不被欲望、情绪、杂念牵着走。哪怕你通晓人情世故,精通天文地理,依然要收束自己,谨慎处世,让心像清水一样澄明。这种心境,才是“斋”的核心。
古人修“心斋”,是在庙堂、在山林;我们修“心斋”,可能是在地铁、在办公室、在家庭琐事里。环境变了,但“心”的道理没变。要在当代生活中做到“心斋”,其实不必离群索居,也不是要刻意与世界隔绝,而是学会在喧嚣里守住一片静土。比如:
- 控制信息入口手机里的推送、短视频、群消息,都是现代人的“荤腥”。每天给自己留一段不看屏幕的时间,让心不被外界刺激牵走。
- 练习安静的时刻早起十分钟,或者睡前十分钟,不听歌、不刷新闻、不聊天,只是安静坐着,感受呼吸,让思绪像水面一样慢慢平静。
- 在忙中留一条缝事情再多,也不要让自己像拧紧的发条。中间哪怕停三分钟喝水、望窗外、闭眼放空,都能让心有回旋的空间。
- 少评判,多体察心斋不是让你什么都不想,而是减少无谓的妄念与批判。遇事先体察自己和他人的处境,再决定要不要回应。
- 不为小利而扰心很多焦虑、计较,其实都源于小得小失。心斋的修行,就是让自己学会在得失面前多一点松弛感。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当你能让内心安静下来时,反而能更敏锐地感应外界。“心斋”不是古人的奢侈品,而是现代人维持内在平衡的必需品。学会它,不是为了变成圣人,而是让自己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始终握得住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