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变与不变:从释永信案说起
最近网上又热闹了,释永信的事成了热门话题。7月27日晚,少林寺发布通报,说他涉嫌刑事犯罪,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挪用、侵占寺产、私生活混乱——这些原本只在坊间流传的质疑,如今一个个被坐实。紧接着,中国佛教协会也迅速表态,注销了他的戒牒,意思是:他不再是出家人了。
这事儿引发了很多讨论,有人骂佛教变质,有人说和尚怎么都这样。但我觉得,问题不在佛教,而在人。宗教本无错,错的是人心。古人早就说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世上真正能守住本心的,少。
释永信掌管少林几十年,把一个千年古刹搞成了商业帝国,景区票、武僧团、文创、演出、电商、甚至医疗、地产,一个都没落下。少林寺一年进账上亿,方丈出访,排场比国宾都阔气。这哪里像是修行?更像是一场包装精良的文化资本秀。说到底,是被这个时代的名利场裹挟了。
说释永信是个极端个案,其实也不尽然。从历史到文学,从《水浒》到《三言》、从电视剧《长安的荔枝》中和尚联合娼妓放高利贷的桥段,到朱元璋因坏和尚压榨而造反,中国佛教与佛门败类的故事从来不陌生。佛教本身无错,但人心易被污染。
我前几天去了趟南京,顺道去了牛首山和鸡鸣寺。牛首山据说花了几十亿打造,金碧辉煌,人山人海。我站在那莲花顶上往下看,人是真的多,但“佛”在哪儿,却不太好找。香火是热闹的,人心却是躁的。而鸡鸣寺小些,也古朴一些,门票也便宜一些,但也是人潮汹涌,熙熙攘攘,比菜市场还乱,在这样的环境下,谈何清修?
香客大多是诚心的,来祈福,来求个心安。但庙里的人,若是见钱眼开,那香火也只剩下烟。真正的修行,不在这些高楼广厦,不在直播镜头和文创店里,而在一个人能否日日自省,处处守心。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些话在今天听来,反倒比古时候更真切。越是物质丰富的时代,修行就越难。人活在欲望的激流中,不走偏,才是真的难得。
不由得想起了李叔同。那样一个才子,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红尘中走到极致,却能在某一天,猛然顿悟,剃发出家,从此过着寂寞清苦的日子。他不是躲避现实,而是明白了“放下”的重量。这样的人,才配叫“高僧”。
佛教没变,变的是身处其中的人。释永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可佛法的真意,仍在——在某个寂静的山林里,在某个无名的小庙中,在那个每天清晨扫地、傍晚打坐、默默念经的无名小和尚身上;或是在某个默默无闻的念着“南无阿弥佗佛”的居士心里。他不直播,不开光,不带货,也不讲什么“文旅融合”,只是在用一生,守着一颗心。
所以,别忙着骂佛教不行了。信仰从来不依赖外在的浮华,它是在一个人是否愿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活在当下。不欺,不夺,不贪,不妄。
这才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