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赢之外

我还是喜欢那种纯粹欣赏的看一场比赛,无关胜负,只在乎是不是精彩

输赢之外
Photo by Konstantin Evdokimov / Unsplash

新一季的英超比赛又开始了,吃了晚饭之后,电视里看了会切尔西和水晶宫的比赛,从球员的实力来看,切尔西肯定更强,但是实际比赛中水晶宫队反而更有优势。女儿一直在写作业,催促她早点睡觉,一看表差不多又快半夜12点了。想起11点半开始的有一场曼联队阿森纳的比赛,打开直播吧看了一下,发现曼联已经又落后的一球,心情瞬间不好了。

有时候会问自己:为什么要喜欢一支球队?它和我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

对足球的了解还是小学,看过一篇不知道谁写的文章,描写的是中国队和科威特队的比赛;作者写的很好,能感受到球场上的跌宕起伏。再后来的记忆就是夏日的晚上,和哥哥一起躺在院子里,听收音机里宋世雄老师直播中国队的比赛,只不过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对一支职业球队产生兴趣大概是高三的补习班,但是周围坐了几个同学都在讨论足球,好奇买了一份《足球报》。报到的AC米兰的新闻,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好感。也许是当时的故事触动了我。从那以后,便时不时关注他们的消息。可后来学业、工作的压力接踵而至,生活里再没有多少空间留给一支球队,那份感情也就慢慢淡了。

然而奇怪的是,近几年我又开始关注起曼联。起初只是无意间点开新闻,多看了几眼,渐渐又投入了感情。可这次的感觉却并不好。赢球固然开心,但输球却会影响心情。而这几年曼联是输多赢少。

前几天我忽然在想,为什么我的情绪要交给一群和我八竿子打不着的球员来决定?仔细想想,这种牵绊让我不太舒服。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拴在心口上,球队的一举一动都能牵动它。我知道这是一种“身份投射”——球队成了自我的一部分,他们的输赢就像我的输赢。但理性又提醒我:这份依赖并不牢靠,它和我真的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或许,这就是矛盾所在。一方面,我渴望归属感,渴望在一场比赛里找到激情和释放;另一方面,我又想保持自由,不愿意被虚拟的胜负操控心情。

我还是喜欢那种纯粹欣赏的看一场比赛,无关胜负,只在乎是不是精彩。所以我才会说:我不太喜欢自己喜欢一支球队。不是讨厌那份热爱,而是不想被热爱反过来控制。喜欢一支球队,本无可厚非,它能带来激情,也能带来陪伴。但若因此而患得患失,便失去了生活的自在。

我想起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那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或许才是对待所有牵绊最从容的态度。热爱可以有,执念不必多。能投入,也能抽身;能牵挂,也能自在。

球场有输有赢,人生亦然。而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比分,而在于是否守住了自己内心的安宁。

Read more

ETC坏了之后

ETC坏了之后

前两天送孩子上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车上的ETC坏了。去的时候还没有注意,从郑州南站的绿色通道直接冲了过去,下高速的时候不抬杆。工作人员拿着我的卡刷了一下,应该是没有刷上,然后问我是从那个站点上的高速,我说郑州南站,然后处理了一下,人工抬杆了。 回来的时候,发现还是不抬杆,我有插卡拔卡了一下,也没有滴滴的声音了,这才意识到设备坏了。只好走人工通道。这个ETC是我在 2019 年通过支付宝办理的,当时没有收取费用,但签了一份“三年不能注销”的协议。如今时间一晃到了 2025 年,这份协议早就到期了。 郑州南站下高速口就有河南ETC官方的办理网点,咨询了一下,必须先要注销掉原来的才能重新办理。好在支付宝里注销也比较方便,3个工作日就已经注销掉了。 为什么换成本地ETC 当时在支付宝办的ETC是山东高速的,在河南用也没什么问题。但考虑到以后的 售后问题,我还是希望用本地的ETC。用着也放心,万一坏了,售后直接去网点了,也不用快递来快递去的。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办理ETC是因为,郑州这边有周边站点上线高速通行用ETC可以免费的政策,而我接送女儿要两个来回,一周可以节省100多块钱的

By laoliu
“人死后朋友圈会消失吗?”热议背后,独立博客教你守住数据

“人死后朋友圈会消失吗?”热议背后,独立博客教你守住数据

最近,一个话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人死后朋友圈会消失吗?” 许多网友在感叹之余,也不免担心自己的数字遗产:如果多年未登录微信,账号里的聊天记录、朋友圈、照片、文件会发生什么? 对此,微信客服回应称,如果账号 长时间未登录(通常超过一年),系统可能会 自动回收。回收时间会根据使用情况综合判定,而被回收的账号,所有内容将 永久清空,无法恢复。(IT之家) 这则消息看似简单,却透露出一个令人警醒的事实:在平台规则面前,你的内容并不完全属于你。 平台账号的脆弱性 我们常常误以为,存放在微信、微博上的内容就是“自己的”,殊不知,它们只是暂时寄存在平台数据库里。 * 一旦规则变动,数据可能瞬间消失; * 即便导出备份,新旧版本兼容性问题可能让恢复变得困难; * 平台永远掌握规则,用户只能被动接受。 这让人不得不反思:依赖平台存储内容,意味着把数字生命的一部分交给别人掌控。 独立博客的价值 相比之下,独立博客提供了真正的控制权和安全感: 1. 数据归属明确:域名在,服务器在,

By laoliu
情怀已死,生意万岁?

情怀已死,生意万岁?

看了我的文章《输赢之外》的小伙伴应该知道了我伪球迷的身份,为什么我说我是伪球迷呢,是因为我本身也没有球迷那样的纯粹,但是偶尔也会喜欢看看比赛,对自己喜欢的球队的输赢也会患得患失。写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希望改正之,想的办法一个是更少的关注曼联,另外一个就是把格局放大,只要是精彩的比赛都喜欢看。这样做了之后,感觉好多了, 所以,我也只能做一个伪球迷,而情绪这玩意也真的很莫名其妙。 就是前几天,欧洲五大联赛夏季的转会窗关闭了,英超一个联赛就花了三十亿欧元,其他四大联赛加起来才二十九亿。热闹的背后,是赖着不走、罢训逼宫、指定下家的各种戏码。看完这些,我忍不住叹一口气——足球,好像越来越像一门生意,而那份纯粹的情怀,正在慢慢远去。 整个转会期,比宫斗剧还精彩:有人赖着不走,非得熬到最后一份大合同;有人指名道姓,只去某一家俱乐部;有人干脆罢训逼宫。竞技体育原本该是热血、荣耀、情怀,可当它彻底变成了一门生意,这些闹剧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一切都是生意,别再谈什么情怀。 英超凭啥能一家独大? 这几年,英超越来越像个“超级资本收割机”

By laoliu
从开放到封闭:互联网的变迁与我的记忆

从开放到封闭:互联网的变迁与我的记忆

前几天,印记博客的博主小胡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过去的互联网完全由网站组成》。读完之后,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丝共鸣。是啊,最初的互联网,确实就是一个个网站组成的,网站与网站之间用超链接紧密相连。你可以从这个网站跳到那个网站,像在一条大河里顺流而下,又能随时拐进一条支流。那时候的互联网,是开放的,是自由的。 而现在呢?互联网变得越来越封闭。每一家互联网公司都想把人留在自己的“围墙”里,恨不得你一辈子不离开它的APP。 初次触网的记忆 记得我第一次上网,是因为商都信息港的邀请。那时他们组织了一次参观体验活动,把我们带到他们的办公楼里,每人分配一台电脑。刚坐下来时,我对着那台方方正正的显示器,完全不知道该干什么。 后来才摸索着打开了一个叫 Internet Explorer 的东西。万幸的是,浏览器的主页被设成了商都信息港的页面,我就从那里一点点点击下去,才逐渐学会了什么叫“网上冲浪”。 再后来,学校周围的网吧越来越多,我和几个朋友时常“包夜”。一群人对着昏暗的屏幕,要么组网打游戏,要么随意浏览各种信息。那时的网络,不仅是新鲜,更是广阔、

By lao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