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赢之外

我还是喜欢那种纯粹欣赏的看一场比赛,无关胜负,只在乎是不是精彩

输赢之外
Photo by Konstantin Evdokimov / Unsplash

新一季的英超比赛又开始了,吃了晚饭之后,电视里看了会切尔西和水晶宫的比赛,从球员的实力来看,切尔西肯定更强,但是实际比赛中水晶宫队反而更有优势。女儿一直在写作业,催促她早点睡觉,一看表差不多又快半夜12点了。想起11点半开始的有一场曼联队阿森纳的比赛,打开直播吧看了一下,发现曼联已经又落后的一球,心情瞬间不好了。

有时候会问自己:为什么要喜欢一支球队?它和我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

对足球的了解还是小学,看过一篇不知道谁写的文章,描写的是中国队和科威特队的比赛;作者写的很好,能感受到球场上的跌宕起伏。再后来的记忆就是夏日的晚上,和哥哥一起躺在院子里,听收音机里宋世雄老师直播中国队的比赛,只不过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对一支职业球队产生兴趣大概是高三的补习班,但是周围坐了几个同学都在讨论足球,好奇买了一份《足球报》。报到的AC米兰的新闻,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好感。也许是当时的故事触动了我。从那以后,便时不时关注他们的消息。可后来学业、工作的压力接踵而至,生活里再没有多少空间留给一支球队,那份感情也就慢慢淡了。

然而奇怪的是,近几年我又开始关注起曼联。起初只是无意间点开新闻,多看了几眼,渐渐又投入了感情。可这次的感觉却并不好。赢球固然开心,但输球却会影响心情。而这几年曼联是输多赢少。

前几天我忽然在想,为什么我的情绪要交给一群和我八竿子打不着的球员来决定?仔细想想,这种牵绊让我不太舒服。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拴在心口上,球队的一举一动都能牵动它。我知道这是一种“身份投射”——球队成了自我的一部分,他们的输赢就像我的输赢。但理性又提醒我:这份依赖并不牢靠,它和我真的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或许,这就是矛盾所在。一方面,我渴望归属感,渴望在一场比赛里找到激情和释放;另一方面,我又想保持自由,不愿意被虚拟的胜负操控心情。

我还是喜欢那种纯粹欣赏的看一场比赛,无关胜负,只在乎是不是精彩。所以我才会说:我不太喜欢自己喜欢一支球队。不是讨厌那份热爱,而是不想被热爱反过来控制。喜欢一支球队,本无可厚非,它能带来激情,也能带来陪伴。但若因此而患得患失,便失去了生活的自在。

我想起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那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或许才是对待所有牵绊最从容的态度。热爱可以有,执念不必多。能投入,也能抽身;能牵挂,也能自在。

球场有输有赢,人生亦然。而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比分,而在于是否守住了自己内心的安宁。

Read more

也谈修行

也谈修行

谈起“修行”,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仙风道骨的修行者,在深山古刹中盘腿打坐,运转真气,甚至施展飞天遁地的法术,最终炼成金丹元婴,羽化登仙。这些神秘而遥远的幻想,构成了我们对“修行”最初的认知。然而,真实的修行,并非如此玄奇。它没有那么多的神秘幻象,更不需要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超能力。 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修行,其实很简单,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行,不是为了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也不是为了达到某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它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听起来似乎少了些传奇色彩,但却更加脚踏实地,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我们不必远赴深山,也不必遁入庙堂。真正的道场,就在我们每日的起心动念、言语行动之中。你每一次对烦恼的宽容,对错误的自省,每一次善意的举动,每一句温暖的话语,都是在修行。修行,其实就是我们与自己内心不断对话、不断优化的过程。 修行的核心:修心修行 “修”就是修正,“行”就是行为。

By laoliu
8月15日:愤怒,是民族的清醒

8月15日:愤怒,是民族的清醒

今天是8月15日,1945年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侵华八年的枪炮声终于停下。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一天并不是结束,而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开始承受、记忆、传递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这个暑假,我带着女儿去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冰冷的展厅里,陈列着泛黄的照片、锈蚀的刺刀、炸塌的城墙和房屋、累累的白骨以及被侵略者捏碎的生活。三十万无辜的生命,就这样被屠戮殆尽。他们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有名字、有家人、有笑声的人。站在那里,你能感到一种压抑到窒息的痛。 最让人作呕的是,今天的日本,依然有人厚着脸皮否认这一切。那些所谓的“右翼政客”与历史修正主义者,嘴巴里喊着“和平”,手上却捧着靖国神社的牌位,在战争罪犯的牌位前鞠躬。他们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细菌战,否认活体解剖,好像只要嘴硬,历史就能被他们的谎言抹去。这样的悔改?根本不存在!这是对死者的二次谋杀,对历史的赤裸挑衅。 731部队——人类历史的地狱工厂 更别忘了731部队,那是人类史上最冷血的地狱工厂。活人当实验品、细菌当武器、

By laoliu
心斋,不只是“吃素"

心斋,不只是“吃素"

我们常说“吃斋”,往往把它理解成不吃肉,甚至干脆把它等同于素食主义。久而久之,“斋”在日常语言里,就变成了餐桌上的事。可是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荤与肉,并非一回事 在今天的口语里,“吃荤”往往被理解成吃肉,“吃素”就变成了不吃肉。但在传统佛教和道教戒律里,“荤”和“肉”是两码事。 * 荤:指的是带有刺激性的蔬菜类,比如大蒜、葱、韭菜、洋葱、兴渠(音qú,一种古代的调味菜)。这些食物虽然是植物,却能刺激人的感官与生理,容易引动欲念,所以修行人戒“荤”。 * 肉:就是动物的肉类,包括红肉、白肉、海鲜等。不吃肉,是另一条戒律,常与“戒杀生”或“清净口业”相关。 换句话说,一个人可以不吃荤但吃肉,也可以不吃肉但吃荤;

By lao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