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必自腐,而后虫生
前几天朋友送了一箱黄桃,一次性吃不了那么多,慢慢的桃子就有点发软,这两天吃桃子的时候,屡屡遇到外表鲜亮,啃两口发现里面已经变质的桃子。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一句忘了从哪里看到的话——“物必自腐,而后虫生”。
查了一下资料,出处应该是苏轼的《范增论》。苏轼借楚汉相争,感叹项羽失天下并非因为范增未被重用,而是因为项羽自己内部的问题。于是写道:“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意思是,万物的败坏,必然从自身腐烂开始,外来的虫子不过是乘虚而入;人的失败,往往是自己心中先起疑念,外来的谗言才有了可乘之机。桃子如此,世间又何尝不是?
一颗桃子,即便外皮光鲜,若果肉先行腐坏,虫子自然会滋生。虫并不是腐烂的原因,而是腐烂的结果。真正决定一颗桃子命运的,不在于外表多么饱满,而在于内里是否坚实清新。
历史上的王朝也是如此。唐宋明清,无不曾强盛一时,但当内部积弊滋生、腐化蔓延时,再坚固的城池也难以自保。外敌入侵只是导火索,真正的根源是自身的腐朽。
组织亦然。一个团队,如果内部保持团结向上,足以抵御风雨;若内部懈怠、敷衍,甚至互相倾轧,再光鲜的门面也终将崩塌。就像那颗看似饱满的桃子,切开后让人失望。
甚至于个人也不例外。一个人最可怕的,并非外部的打击,而是内心的松懈。若失去了自省,沉溺于欲望和懒散,看似体面,实则早已空虚。等到外来的挫折到来,不过是揭开了原本的败坏。
所以,桃子教人的道理很简单:要想长久“保鲜”,就得先守护好内在。国家如此,组织如此,个人亦如此。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苏轼感叹楚汉兴亡,却道破了亘古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