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眼贴对眼角发痒也有用

最近有一个很烦心的事情困扰着老刘,那就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右眼的两个眼角特别的痒,总想揉揉,但是越揉越痒。最早出现在上周五,想着可能是有点发炎,就去买了一管红霉素眼药膏。涂了3天,感觉效果不是很大。

旅游出行宣传推广创意公众号首图

这两天沙尘扬沙天气,昨天晚上接女儿回家的途中,可能是一些法桐的毛毛或者沙尘进入了眼睛,更是雪上加霜。痒的我是心烦意乱的。不得已,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拆开一袋眼贴,贴上之后,感觉就舒服多了,凉凉的,就像大热天的喝了一口雪碧一样。贴完之后还是有点痒,但是基本上能忍受了,睡了一个晚上,早上起来,眼角有些眼屎,但是痒的感觉却是是这几天里最轻的了。

看了一下眼贴的成分,有燕窝提取物,越橘提取物、夏枯草、野菊花、蜂胶、叶黄素、密蒙花、决明子、马齿苋、淡竹叶、薄荷脑、冰片。里面有很多清热明目的成分,马齿苋还有一些消炎的功效,记得小时候,腿上长个脓包什么的就是用马齿苋捣烂涂在上面,很快就好了。

早上又贴了一贴。感觉眼睛是恢复了,想不到这次柳暗花明,歪打正着的又发现了一个眼贴的功效。另外这个眼贴对于眼睛疲劳的恢复效果是真的不错,如果你也有眼疲劳的症状,真的建议你入手几盒。

微信图片_20230413174238

Read more

心斋,不只是“吃素"

心斋,不只是“吃素"

我们常说“吃斋”,往往把它理解成不吃肉,甚至干脆把它等同于素食主义。久而久之,“斋”在日常语言里,就变成了餐桌上的事。可是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荤与肉,并非一回事 在今天的口语里,“吃荤”往往被理解成吃肉,“吃素”就变成了不吃肉。但在传统佛教和道教戒律里,“荤”和“肉”是两码事。 * 荤:指的是带有刺激性的蔬菜类,比如大蒜、葱、韭菜、洋葱、兴渠(音qú,一种古代的调味菜)。这些食物虽然是植物,却能刺激人的感官与生理,容易引动欲念,所以修行人戒“荤”。 * 肉:就是动物的肉类,包括红肉、白肉、海鲜等。不吃肉,是另一条戒律,常与“戒杀生”或“清净口业”相关。 换句话说,一个人可以不吃荤但吃肉,也可以不吃肉但吃荤;

By laoliu
茶香里的岁月

茶香里的岁月

相较于咖啡,我始终更愿意喝茶。咖啡不加糖时,只有一种单纯的苦味;茶,却是先苦后甘,回味悠长,如同人生里那些不动声色的温柔。 我与茶的缘分,要追溯到八九岁。那时,家里有父亲买回的茉莉花茶,香气清幽,像一阵不经意的春风。家里还珍藏着两只瓷茶杯,白底青花,一般只有有客人来时才会拿出来用。倒也不是怕给弄坏了,是因为在那时候的农村,很少有人有喝茶的习惯,口渴了都是拿起饭碗倒上一碗水,这在河南很多时候都称之为茶。 河南人称很多东西都为茶,比如,两人在路边相遇,问候一声,恁喝罢茶了没?这个茶是指的晚饭。很多时候,去别人家,都是倒上一碗白开水,主人热情的说,来喝点茶。当然也有真正的茶,但是河南人一般称之为茶叶茶。另外,河南还有很多茶,红薯茶,辣萝卜茶,鸡蛋茶,胡萝卜茶…..写到这里,忽然意识到,河南人称晚饭为茶,可能就是和红薯茶这些有关,老辈子一般晚饭吃这些比较多。 我和哥哥一般趁母亲去地里干活的时候,从柜子里取出茶杯,抓点茶叶,倒上热水,

By laoliu
自由、信号与风险管理

自由、信号与风险管理

研读南怀瑾先生的《易经系传别讲》,读到《解》卦六三爻时,看到孔子在《系辞上传》中的一段话: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是故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这一段话,让我想了很久。“慢藏诲盗,冶容诲淫”这两句,单独拎出来,很容易让现代人产生误解,尤其是在强调穿衣打扮自由的今天。有人会觉得,这是不是古人对女性的指责?是不是一种束缚个人表达的说辞? 但如果放在《易经》的语境里去看,它并不是要去限制谁,而是在提醒一个社会性的事实——任何行为,都是一种信号,而信号一旦发出,就会被他人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解读的过程,不由你掌控。 《雷水解》六三爻的爻辞说: 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背着重物又坐车,是一种姿态上的矛盾:

By lao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