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16年前的老照片

闲暇在群晖里翻图片看,就看到了2007年春节前后排的一组照片,照片是用佳能卡片机拍的 ,记得当时买这个相机的时候,省吃俭用了一个月。不过,能留下这么美好的回忆,也是值了。

IMG_0040

我家的老屋,记得是我上2年级的时候盖的,当时盖房子都是村里的人来帮忙盖,不给工钱,但是要管饭。后来建厢房的时候,已经开始流行包工了,就是把所有的活都包给建房的师傅。主家虽然多出了些建筑费,但是省心了不少。

IMG_0041

这就是我家的厢房,曾经一半是厨房,一半是我和哥哥的卧室,后来奶奶去世以后,我和哥哥就搬回到了堂屋的西房间,这里彻底变成厨房了。

IMG_0042

家里的大门,大门是木匠邻居做的,泡桐木,不是什么好材料,门楼是爸爸自己盖的。

照片-006

村子南边的一个大水坑,称为南坑,我小时候,坑里全年都有水,是我小时候摸鱼,游泳的地方。

照片-011

我家另一处宅基地。在我2年级之前,一直生活在这里,现在变成了邻居堆放杂物的地方。

照片-014

通往学校的道路,以前都是字面意义上的水泥路,在这条路上走过了6年的时光。

照片-020

一条沟,原来是灌溉用的,后来荒废了,原来沟的两边各有一条小路,小时候上学抄近路都是走这里,现在已经被霸占了,小路不存在了,不过还是有很多人从这里走,毕竟是以前的老路嘛

照片-017

我的小学,我拍照的时候已经有大门还是二层小楼了,我上学的时候连大门都没有,教室还都是平方,冬凉夏热。

照片-024

我叔叔家的老房子,其实应该保留下来的,后来给拆了,今年叔叔回家说是要把房子给盖起来

Read more

心斋,不只是“吃素"

心斋,不只是“吃素"

我们常说“吃斋”,往往把它理解成不吃肉,甚至干脆把它等同于素食主义。久而久之,“斋”在日常语言里,就变成了餐桌上的事。可是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荤与肉,并非一回事 在今天的口语里,“吃荤”往往被理解成吃肉,“吃素”就变成了不吃肉。但在传统佛教和道教戒律里,“荤”和“肉”是两码事。 * 荤:指的是带有刺激性的蔬菜类,比如大蒜、葱、韭菜、洋葱、兴渠(音qú,一种古代的调味菜)。这些食物虽然是植物,却能刺激人的感官与生理,容易引动欲念,所以修行人戒“荤”。 * 肉:就是动物的肉类,包括红肉、白肉、海鲜等。不吃肉,是另一条戒律,常与“戒杀生”或“清净口业”相关。 换句话说,一个人可以不吃荤但吃肉,也可以不吃肉但吃荤;

By laoliu
茶香里的岁月

茶香里的岁月

相较于咖啡,我始终更愿意喝茶。咖啡不加糖时,只有一种单纯的苦味;茶,却是先苦后甘,回味悠长,如同人生里那些不动声色的温柔。 我与茶的缘分,要追溯到八九岁。那时,家里有父亲买回的茉莉花茶,香气清幽,像一阵不经意的春风。家里还珍藏着两只瓷茶杯,白底青花,一般只有有客人来时才会拿出来用。倒也不是怕给弄坏了,是因为在那时候的农村,很少有人有喝茶的习惯,口渴了都是拿起饭碗倒上一碗水,这在河南很多时候都称之为茶。 河南人称很多东西都为茶,比如,两人在路边相遇,问候一声,恁喝罢茶了没?这个茶是指的晚饭。很多时候,去别人家,都是倒上一碗白开水,主人热情的说,来喝点茶。当然也有真正的茶,但是河南人一般称之为茶叶茶。另外,河南还有很多茶,红薯茶,辣萝卜茶,鸡蛋茶,胡萝卜茶…..写到这里,忽然意识到,河南人称晚饭为茶,可能就是和红薯茶这些有关,老辈子一般晚饭吃这些比较多。 我和哥哥一般趁母亲去地里干活的时候,从柜子里取出茶杯,抓点茶叶,倒上热水,

By laoliu
自由、信号与风险管理

自由、信号与风险管理

研读南怀瑾先生的《易经系传别讲》,读到《解》卦六三爻时,看到孔子在《系辞上传》中的一段话: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是故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这一段话,让我想了很久。“慢藏诲盗,冶容诲淫”这两句,单独拎出来,很容易让现代人产生误解,尤其是在强调穿衣打扮自由的今天。有人会觉得,这是不是古人对女性的指责?是不是一种束缚个人表达的说辞? 但如果放在《易经》的语境里去看,它并不是要去限制谁,而是在提醒一个社会性的事实——任何行为,都是一种信号,而信号一旦发出,就会被他人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解读的过程,不由你掌控。 《雷水解》六三爻的爻辞说: 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背着重物又坐车,是一种姿态上的矛盾:

By lao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