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个味, 榆钱窝窝头

对于万物可做蒸菜的河南人来说,春天就是吃货的天堂,从白蒿到榆钱,从构树花到槐花,拌上面一蒸,用蒜汁辣椒一调就是妥妥的美味。而榆钱不仅可以做蒸菜,还能做成窝窝头。

v2-7a72b309cbfd8c459c2698466611089a_r

小时候,其实是不太喜欢吃这种东西的,总感觉是没有喧腾腾白面馒头好吃。长大了,生活条件好了,人也就开始矫情怀旧了,总是怀念那一抹难以忘怀的味道。但是在钢筋混凝土包围的城市,很难找到榆钱了,就算有,也早就被大爷大妈们薅干净了。

上周末,在小区门口发现有老太太在卖榆钱,问了一下10元一斤,没有舍得买,前几天又问了一下,已经降到5块一斤了,花了10块钱,买了一大袋子。回家清洗干净,专门打电话问老妈具体怎么做。老妈说,最好是用杂面来蒸,吃起来才香,并且面不要放太多,不然就不是吃榆钱了。赶紧又去市场里买了黄豆面,玉米面高粱面,又加了一些白面和榆钱拌在一起,团成团,中间弄个洞,做成一个圆锥状。放进锅里,水开后蒸20分钟,出锅就可以了。

n6435482_149094280459031

味道确实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吃惯了细粮的这个年代,就连女儿也很喜欢吃。早餐不怎么吃东西的,都能吃上一整个。可能也是因为一年也就只能吃这么一次吧。

Read more

心斋,不只是“吃素"

心斋,不只是“吃素"

我们常说“吃斋”,往往把它理解成不吃肉,甚至干脆把它等同于素食主义。久而久之,“斋”在日常语言里,就变成了餐桌上的事。可是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荤与肉,并非一回事 在今天的口语里,“吃荤”往往被理解成吃肉,“吃素”就变成了不吃肉。但在传统佛教和道教戒律里,“荤”和“肉”是两码事。 * 荤:指的是带有刺激性的蔬菜类,比如大蒜、葱、韭菜、洋葱、兴渠(音qú,一种古代的调味菜)。这些食物虽然是植物,却能刺激人的感官与生理,容易引动欲念,所以修行人戒“荤”。 * 肉:就是动物的肉类,包括红肉、白肉、海鲜等。不吃肉,是另一条戒律,常与“戒杀生”或“清净口业”相关。 换句话说,一个人可以不吃荤但吃肉,也可以不吃肉但吃荤;

By laoliu
茶香里的岁月

茶香里的岁月

相较于咖啡,我始终更愿意喝茶。咖啡不加糖时,只有一种单纯的苦味;茶,却是先苦后甘,回味悠长,如同人生里那些不动声色的温柔。 我与茶的缘分,要追溯到八九岁。那时,家里有父亲买回的茉莉花茶,香气清幽,像一阵不经意的春风。家里还珍藏着两只瓷茶杯,白底青花,一般只有有客人来时才会拿出来用。倒也不是怕给弄坏了,是因为在那时候的农村,很少有人有喝茶的习惯,口渴了都是拿起饭碗倒上一碗水,这在河南很多时候都称之为茶。 河南人称很多东西都为茶,比如,两人在路边相遇,问候一声,恁喝罢茶了没?这个茶是指的晚饭。很多时候,去别人家,都是倒上一碗白开水,主人热情的说,来喝点茶。当然也有真正的茶,但是河南人一般称之为茶叶茶。另外,河南还有很多茶,红薯茶,辣萝卜茶,鸡蛋茶,胡萝卜茶…..写到这里,忽然意识到,河南人称晚饭为茶,可能就是和红薯茶这些有关,老辈子一般晚饭吃这些比较多。 我和哥哥一般趁母亲去地里干活的时候,从柜子里取出茶杯,抓点茶叶,倒上热水,

By laoliu
自由、信号与风险管理

自由、信号与风险管理

研读南怀瑾先生的《易经系传别讲》,读到《解》卦六三爻时,看到孔子在《系辞上传》中的一段话: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是故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这一段话,让我想了很久。“慢藏诲盗,冶容诲淫”这两句,单独拎出来,很容易让现代人产生误解,尤其是在强调穿衣打扮自由的今天。有人会觉得,这是不是古人对女性的指责?是不是一种束缚个人表达的说辞? 但如果放在《易经》的语境里去看,它并不是要去限制谁,而是在提醒一个社会性的事实——任何行为,都是一种信号,而信号一旦发出,就会被他人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解读的过程,不由你掌控。 《雷水解》六三爻的爻辞说: 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背着重物又坐车,是一种姿态上的矛盾:

By lao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