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更应冷静思考

这两天,被全网关注得莫过于郑州的“120”事件了。大家关注这类事件,是因为不管120也好,110也罢,都和每个人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这些电话,是每个人情愿一生都不用拨打的,一拨打就能马上立刻能响应的电话。所以,关注度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今天看到处罚的结果出来了,从接线员到主管急救系统的卫健委的领导都收到不同程度的处分。但是很多网友还是不买账,认为处罚的太轻了,极端的网友甚至要以过失杀人罪来处罚接线员。有没有水军在这里带节凑不好说,我来说说我的理解。

首先,这个问题更应该是从机制上来看

我不了解急救系统的工作流程以及他们的系统是什么样的。大概率是如果没有具体的地址,接线员不能随意派车的,所以这就有后来接线员11次拨打患者的电话,以及加患者的微信等操作。但是,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连赋黄码红码都这么精准的大数据,想要定位一个人大概位置,应该不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假如说,120急救系统的系统能定位到患者的位置,那么接线员还会为是龙子湖校区和明伦校区而纠结吗?

要知道,拨打120的不光有年轻人,还有老人,(就算是年轻人,比如这位20岁的少女),也因为种种原因可能无法准确说出自己的位置大有人在,以前是没条件,现在有条件了,为啥就不能升级一下系统?路台能从水泥换成大理石,核酸小屋一夜之间开遍全郑州,随便从这些手缝里漏出来点钱,升级一下系统,就是绰绰有余的了吧。

其次,接线员群体的问题

因为成本的原因,现在很多服务号码都外包,或者是AI,连很多骚扰电话都是AI的。郑州的120接线员是不是有外包,这个不了解,不敢说,从网上查了一些,有很多城市120是有外包的。从录音和事后接线员的处理方法来看,接线员对业务流程不熟练,遇到问题只会机械的回拨电话,而没有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接线员的处理方式上来看,这个群体收到的关注,在系统内还是不高的。

因为,不就是个接电话的嘛,接患者的电话,记录地址,在地址就近找医院的120急救中心派车。就这么简单的事情。所以,对接线员如何管理的,一年有多少次的应急培训,接线员资格是什么,是如何招聘来的?接线员有没有事业编制?

总而言之

看待问题要冷静,孔子说要“慎终追远”,南怀瑾老师认为,这句话应该理解为,与其对事情的结果念念不休,不如好好的考虑一下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很多人要让接线员承担刑事责任,这个根本就是无稽之谈,真要较真,接线员那一句,不知道你的具体地址,没法派车,在体制上还真挑不出来什么毛病。但愿彭同学的这件事情,真的是非常的惋惜,但惋惜之余,也希望这件事情能给中国的急救系统敲一敲警钟,更能改进一下某种不合理的机制。别让第二条生命,仅仅是因为冷冰冰的教条而离开这个世界。

Read more

8月15日:愤怒,是民族的清醒

8月15日:愤怒,是民族的清醒

今天是8月15日,1945年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侵华八年的枪炮声终于停下。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一天并不是结束,而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开始承受、记忆、传递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这个暑假,我带着女儿去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冰冷的展厅里,陈列着泛黄的照片、锈蚀的刺刀、炸塌的城墙和房屋、累累的白骨以及被侵略者捏碎的生活。三十万无辜的生命,就这样被屠戮殆尽。他们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有名字、有家人、有笑声的人。站在那里,你能感到一种压抑到窒息的痛。 最让人作呕的是,今天的日本,依然有人厚着脸皮否认这一切。那些所谓的“右翼政客”与历史修正主义者,嘴巴里喊着“和平”,手上却捧着靖国神社的牌位,在战争罪犯的牌位前鞠躬。他们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细菌战,否认活体解剖,好像只要嘴硬,历史就能被他们的谎言抹去。这样的悔改?根本不存在!这是对死者的二次谋杀,对历史的赤裸挑衅。 731部队——人类历史的地狱工厂 更别忘了731部队,那是人类史上最冷血的地狱工厂。活人当实验品、细菌当武器、

By laoliu
心斋,不只是“吃素"

心斋,不只是“吃素"

我们常说“吃斋”,往往把它理解成不吃肉,甚至干脆把它等同于素食主义。久而久之,“斋”在日常语言里,就变成了餐桌上的事。可是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荤与肉,并非一回事 在今天的口语里,“吃荤”往往被理解成吃肉,“吃素”就变成了不吃肉。但在传统佛教和道教戒律里,“荤”和“肉”是两码事。 * 荤:指的是带有刺激性的蔬菜类,比如大蒜、葱、韭菜、洋葱、兴渠(音qú,一种古代的调味菜)。这些食物虽然是植物,却能刺激人的感官与生理,容易引动欲念,所以修行人戒“荤”。 * 肉:就是动物的肉类,包括红肉、白肉、海鲜等。不吃肉,是另一条戒律,常与“戒杀生”或“清净口业”相关。 换句话说,一个人可以不吃荤但吃肉,也可以不吃肉但吃荤;

By laoliu
茶香里的岁月

茶香里的岁月

相较于咖啡,我始终更愿意喝茶。咖啡不加糖时,只有一种单纯的苦味;茶,却是先苦后甘,回味悠长,如同人生里那些不动声色的温柔。 我与茶的缘分,要追溯到八九岁。那时,家里有父亲买回的茉莉花茶,香气清幽,像一阵不经意的春风。家里还珍藏着两只瓷茶杯,白底青花,一般只有有客人来时才会拿出来用。倒也不是怕给弄坏了,是因为在那时候的农村,很少有人有喝茶的习惯,口渴了都是拿起饭碗倒上一碗水,这在河南很多时候都称之为茶。 河南人称很多东西都为茶,比如,两人在路边相遇,问候一声,恁喝罢茶了没?这个茶是指的晚饭。很多时候,去别人家,都是倒上一碗白开水,主人热情的说,来喝点茶。当然也有真正的茶,但是河南人一般称之为茶叶茶。另外,河南还有很多茶,红薯茶,辣萝卜茶,鸡蛋茶,胡萝卜茶…..写到这里,忽然意识到,河南人称晚饭为茶,可能就是和红薯茶这些有关,老辈子一般晚饭吃这些比较多。 我和哥哥一般趁母亲去地里干活的时候,从柜子里取出茶杯,抓点茶叶,倒上热水,

By lao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