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

用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书是在多看里的找的电子书,刚开始是无聊一看,后来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

本书是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刘烈茂所著,从社会和人生的角度分析里水浒中诸多人物的方方面面。如果你是一个水浒迷,这本书一定要看一看。

老刘看水浒传还是在初中的时候,记得当时是哥哥买回来了一套《古本水浒传》,这套路和市面上流行的书不同的是,后40回没有诏安,没有征辽,没有打方腊,当然英雄们也都还活着。后来高中的时候有大概的看了下后40回。虽然很多情节都是耳熟能详,但是和看三国等一样的是,很多细节的东西都不会详细去看,尤其里面的诗词。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开篇的一首诗里,竟然是把所有水浒好汉的外号都编了进去。

《林冲容忍的极限》一篇中,刘烈茂从林冲的社会地位和性格入手,一步步揭示林冲是如何被逼上梁山的。

林冲的社会地位和优厚自足的生活决定他不会轻易走上反抗的道路。他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和社会地位,在高衙内等人的迫害下选择一再忍让。可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高衙内调戏妻子,他忍了;被高俅陷害刺配沧州,他也忍了。他甚至天真地认为只要一纸休书把妻子休了就可彼此相安。可他哪里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高俅等人不置他于死地不会善罢甘休。于是,迫害一再升级。野猪林阴谋未果,草料场大火紧跟又来。林冲退无可退,忍无可忍。终于在沉默中爆发,杀了陆谦等人,顶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

林冲的思想转变,在施耐庵的一步步有意安排下,写得极为自然,合情合理,经得起推敲。透过林冲的故事,我们看到社会现实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有多深远。《水浒传》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具有了一般作品所不具有的深度,也是原因之一。

另外作者还会从流传出来的其他故事里,比较人物的特点,比如《大宋宣和轶事》。

在《宋公明不是历史上的宋江》一文中,刘烈茂比较了《水浒传》中的宋江和历史上的宋江,无论是生平事迹、性格特征,还是精神风貌,两都都有极大的不同。

历史人物宋江根本没有上过梁山,更不用说建立起义根据地了;领导起义倒是确有其事,活动地域也相当广泛;宋江也没有征过方腊、田虎、王庆等人,更无征辽事迹;其行动表面与小说中的不同;结局众说不一。

这位教授还写过关于聊斋的一些研究,翻了一下,感觉写的也是不错的。已经列入老刘看的书单了

Read more

也谈修行

也谈修行

谈起“修行”,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仙风道骨的修行者,在深山古刹中盘腿打坐,运转真气,甚至施展飞天遁地的法术,最终炼成金丹元婴,羽化登仙。这些神秘而遥远的幻想,构成了我们对“修行”最初的认知。然而,真实的修行,并非如此玄奇。它没有那么多的神秘幻象,更不需要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超能力。 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修行,其实很简单,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行,不是为了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也不是为了达到某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它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听起来似乎少了些传奇色彩,但却更加脚踏实地,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我们不必远赴深山,也不必遁入庙堂。真正的道场,就在我们每日的起心动念、言语行动之中。你每一次对烦恼的宽容,对错误的自省,每一次善意的举动,每一句温暖的话语,都是在修行。修行,其实就是我们与自己内心不断对话、不断优化的过程。 修行的核心:修心修行 “修”就是修正,“行”就是行为。

By laoliu
8月15日:愤怒,是民族的清醒

8月15日:愤怒,是民族的清醒

今天是8月15日,1945年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侵华八年的枪炮声终于停下。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一天并不是结束,而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开始承受、记忆、传递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这个暑假,我带着女儿去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冰冷的展厅里,陈列着泛黄的照片、锈蚀的刺刀、炸塌的城墙和房屋、累累的白骨以及被侵略者捏碎的生活。三十万无辜的生命,就这样被屠戮殆尽。他们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有名字、有家人、有笑声的人。站在那里,你能感到一种压抑到窒息的痛。 最让人作呕的是,今天的日本,依然有人厚着脸皮否认这一切。那些所谓的“右翼政客”与历史修正主义者,嘴巴里喊着“和平”,手上却捧着靖国神社的牌位,在战争罪犯的牌位前鞠躬。他们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细菌战,否认活体解剖,好像只要嘴硬,历史就能被他们的谎言抹去。这样的悔改?根本不存在!这是对死者的二次谋杀,对历史的赤裸挑衅。 731部队——人类历史的地狱工厂 更别忘了731部队,那是人类史上最冷血的地狱工厂。活人当实验品、细菌当武器、

By lao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