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妈糊以及柘城小豆腐汤

一提到河南的小吃,很多人脑海里出现的可能都是胡辣汤了。然而,胡辣汤在当年也仅仅是一个乡镇的小吃,但不知怎么了就成了河南的代表小吃了。今天文章里说的这两种,也就仅限于鹿邑和柘城了。但是就味道而言,是要比胡辣汤更美味的一种小吃了。

鹿邑妈糊

在鹿邑当地,妈是妈妈的妈,糊是浆糊的糊。妈在鹿邑当地的方言中还有乳汁的意思,比如,刚出生的小孩,吃母乳,在鹿邑的方言里是吃妈妈,也是很形象的说法,可不是把妈妈的精华一点一点给吃了嘛。

妈糊是用小米和黄豆做成的。以地产黄豆、小米,浸泡膨胀后磨碎为沫,取汁煮成。色白如乳,细腻无渣,滑润如脂,香甜爽口,不亚乳汁,故名妈(俗指奶水)糊。饮时佐以咸面黄豆。

当然,每一种美食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有一年,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民遭了灾,先淹后旱,庄稼减产,甚至绝收。就两样庄稼——大豆和谷子没绝收,神奇般的活了过来,收了一部分。其他庄稼就不行了,有的绝收,有的只收一点点,人们感到害怕,这怎么能活下去。不少人家把仅收一点谷子和大豆留给老人和小孩吃,青壮劳力出去逃荒或打工,打不了工,就要饭,都留在家里反正得饿死完。
一天,苦县城里来一个白胡子老头,腰里带个药葫芦,也可能是酒葫芦 ,手里拿根赶牛鞭子,走到十字路口,胳膊一挥炸了鞭“嗄”,嘴里说;“喝稀别吃干,多活几十天。”
有的人很留意,这个白胡子老头说的有道理,已经有灾了,不能再按正常年景过日子,于是就把谷子去掉皮,加上黄豆一泡,泡成后在磨上一推成了稀糊涂,再放在锅里一煮,一个人吃上两碗,再吃些野菜,榆树皮之类的东西,不就把这一年过去了吗?大家都别外出了,外出说不定会饿死在外面。
一传十,十传百,都猜是老子点化大家不要外出,都喝稀饭,配些野菜,树叶和榆皮之类的,凑合着种上小麦,不致于能把人饿死。
老子这一点化还真有效,家家户户都不再外出。种好了一年的庄稼,人们用磨把泡好的黄豆和小米放在一块,再放在磨上推,磨出来的豆米汁水放在锅里煮,看着很稠,喝到嘴里不挡嘴,好喝极了,由于好喝,并且香甜爽口,不亚乳汁,故名妈(俗指奶水)糊。

妈糊仅流行与鹿邑县城,老刘的老家离鹿邑县城较远(30km)。加上高中也没有县城里上,唯一的一次喝到正宗的妈糊是在初一的一个冬天,代表学校到县城里考试。在老师的带领下,喝了一碗妈糊,想来差不多有30年的时间了吧。味道一直记忆至今。

对于鹿邑的游子来说,乡愁,不仅仅是那一张张的车票,还有这一碗小米黄豆熬成的妈糊吧。

柘城小豆腐汤

相比妈糊,老刘对小豆腐汤可能更熟悉一些。这是因为,老刘的老家距离柘城只有15km吧。所以,有个啥事比如棘手的病症,乡村里买不到的东西,一般都是去柘城去买。那时候,问家乡的人干嘛去了,他要是说进城了,那就是去柘城了,如果说,上县了,那就是去鹿邑了。

柘城小豆腐汤也叫柘城酸辣汤。汤如其名,远远的就能闻到熟悉的酸辣气味儿,勾起人吃的欲望。近看,冒着热气的大海碗里,清清白白。在细腻的面筋穗的衬托下,长长的,柔柔的海带丝,白白的、薄薄的豆腐条,相得益彰。再加上一撮绿油油的葱花香菜,最后再来点儿黄灿灿的小磨油,煞是好看。喝一口,在辣味刚刚开始对喉咙攻城略地的时刻,酸味就到了,辣味只得落荒而逃。满嘴的细腻柔韧,满嘴的酸咸辣香,满嘴的浓郁鲜活,别提有多好喝了。

说起这个小豆腐汤,还记得一个现在想来有点心酸的故事。小时候,尽管老爸是正儿八经的公家的人,家里的生活相比村里的其他家相对好一些,但是再供养我和哥哥的上学开销后,爸妈也是省吃俭用的。记得一个周末,哥哥需要几本参考书,于是骑车带着我去到城里的新华书店去买。买完书之后,每人来了一碗小豆腐汤,然后就回家了。

回到家后,老爸问我们在城里有没有吃点什么,当听我们说只喝了一碗豆腐汤后,可能也有点伤感,于是说,前几天去走亲戚还剩下几个橘子你们吃了吧。结果,橘子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原来,橘子早就被馋嘴的我给吃完了。

Read more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

前几天朋友送了一箱黄桃,一次性吃不了那么多,慢慢的桃子就有点发软,这两天吃桃子的时候,屡屡遇到外表鲜亮,啃两口发现里面已经变质的桃子。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一句忘了从哪里看到的话——“物必自腐,而后虫生”。 查了一下资料,出处应该是苏轼的《范增论》。苏轼借楚汉相争,感叹项羽失天下并非因为范增未被重用,而是因为项羽自己内部的问题。于是写道:“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意思是,万物的败坏,必然从自身腐烂开始,外来的虫子不过是乘虚而入;人的失败,往往是自己心中先起疑念,外来的谗言才有了可乘之机。桃子如此,世间又何尝不是? 一颗桃子,即便外皮光鲜,若果肉先行腐坏,虫子自然会滋生。虫并不是腐烂的原因,而是腐烂的结果。真正决定一颗桃子命运的,不在于外表多么饱满,而在于内里是否坚实清新。 历史上的王朝也是如此。唐宋明清,无不曾强盛一时,但当内部积弊滋生、腐化蔓延时,再坚固的城池也难以自保。外敌入侵只是导火索,真正的根源是自身的腐朽。 组织亦然。一个团队,如果内部保持团结向上,足以抵御风雨;

By laoliu
茶与菩提:慢下来的时光

茶与菩提:慢下来的时光

周末收拾店内的东西,无意中翻出一个纸袋。打开一看,里面是半块普洱茶饼。这块茶饼是媳妇她表哥送的。刚拿到手时,我兴致勃勃地撬下一点泡来喝。慢慢地,三两次、五六次,一块完整的茶饼就被消耗掉了一半。后来是因为茶壶被摔坏了,改用玻璃杯泡绿茶,也就放在那了。都说普洱茶的妙处,就在于它“越陈越香”。这两年,它是不是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呢? 茶汤里的岁月 普洱分为生普和熟普。生普茶汤清亮,滋味苦涩中带着一丝清甜,回甘悠长,那是岁月的原味,直接而真切。熟普则是经过人工发酵,褪去了青涩,变得醇厚温润。茶汤红浓明亮,入口顺滑,带着独特的陈香,仿佛一位历尽风霜的长者,沉稳而内敛。我这一块,是熟普。撬下一点,用开水冲泡,茶汤渐渐转为红褐色,透着微微的枣香。轻轻啜一口,醇厚顺滑,温润入喉。这不只是一杯茶,更是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菩提的光泽 喝茶的时候,瞥见了柜子里的那一串星月菩提。那是2015年买的,这些年不知不觉间,

By laoliu
也谈修行

也谈修行

谈起“修行”,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仙风道骨的修行者,在深山古刹中盘腿打坐,运转真气,甚至施展飞天遁地的法术,最终炼成金丹元婴,羽化登仙。这些神秘而遥远的幻想,构成了我们对“修行”最初的认知。然而,真实的修行,并非如此玄奇。它没有那么多的神秘幻象,更不需要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超能力。 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修行,其实很简单,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行,不是为了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也不是为了达到某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它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听起来似乎少了些传奇色彩,但却更加脚踏实地,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我们不必远赴深山,也不必遁入庙堂。真正的道场,就在我们每日的起心动念、言语行动之中。你每一次对烦恼的宽容,对错误的自省,每一次善意的举动,每一句温暖的话语,都是在修行。修行,其实就是我们与自己内心不断对话、不断优化的过程。 修行的核心:修心修行 “修”就是修正,“行”就是行为。

By lao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