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的养鱼方式

5月底的时候,曾经给工作室的鱼缸加上了一个高大上的沼泽过滤系统,当时还写了一篇文章《给鱼缸上了沼泽过滤》,5个月过去了,8条小鱼生活的很好,吃完了当时买鱼人送的一小瓶鱼粮。自己给它们买的鱼粮也吃了不少了。貌似也比刚买来的时候大了一些。

沼泽过滤上面的植物,当时最终还是选择了铜钱草,也长势喜人,叶片都有小孩的巴掌那么大了。可是一个夏天过去,发现了如下的问题:

工作室地方小

工作室的地方本来就不是很大,能种花养鱼的地方就更小了,加上这个沼泽过滤的箱子之后,和总体环境总有点格格不入的感觉。由于沼泽箱内的水比较多,所以窗帘也不能拉全

放在窗边,长满绿苔

夏天的阳光太好了吧,沼泽箱里长出了一层的绿苔,怎么清理都清理不干净,本来上沼泽过滤是为了省心,结果这下更麻烦了。放那不管吧,绿糊糊黑黝黝的趴在石子上,很是难看。

根据以上的两点,决定撤掉这个沼泽过滤箱,为了让自己能继续省心,做了如下的工作

解决鱼缸水里硝酸盐和氨的问题

鱼缸水里的鱼伤害大的主要成分是鱼屎分解后的亚硝酸盐和氨,也就是传说中的化肥,所以把铜钱草直接扔进去我认为和原来在过滤箱上生长是没有什么两样的。事实上也证明,直接把铜钱草扔进鱼缸,铜钱草活得很好,也生长的挺快的。然后,又买了两片一页莲,也放进了鱼缸里。这样,硝酸盐和氨就被植物吸收掉了。

解决鱼缸水里亚硝酸盐的问题

吃亚硝酸盐的东西叫硝化细菌,它们能把亚硝酸盐转变成硝酸盐,而硝酸盐对鱼类是没啥伤害的,而且会被当做肥料被植物吸收掉。本来想买的陶粒什么的,但是后来想到陶粒的作用就多孔嘛,也就是让硝化细菌能有更多的附着的地方,那直接找一块多孔的砖头不必陶粒孔要多吗?于是,找了块砖头放进去,目前来看还是可以的!后来网上一搜,才发现,我这种养法原来是古法养鱼,哈哈

现在,整个感觉好多了,工作之余,浇浇花,剪剪枝叶,看看小鱼在绿叶之间嬉戏,再来一杯清茶,挺好,知足了。

Read more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郑州的风,已经很久没有凉意了。 中午走出家门,热浪扑面而来,仿佛不是在街头行走,而是在一个被烤熟的城市里艰难穿行。脚下的地砖仿佛在冒烟,树叶也蔫头蔫脑的,天上的云像是被阳光蒸发了似的,连影子都不敢投下来。 我看了看天气预报,未来七天,最高气温在39℃到42℃之间徘徊,最低气温也在29℃以上,甚至有天的低温是33℃。再加上高达60多的湿度。这个城市,像一口沸腾的大锅,白天蒸,夜里焖。 这样的热,让人喘不过气来。更让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段历史 那是乾隆八年的夏天——1743年,一样是在中原大地,气温也曾达到过44.4℃。那时没有空调,没有冰箱,连电扇都还没影儿,百姓靠着蒲扇和井水熬过一个个闷热的夜晚。 据史书记载,那年夏天“暑气熏蒸,草木皆焦”、“土石皆焦,桅顶流金”、“铅锡销化”、“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短短几日间,因酷暑暴毙者过万。乾隆皇帝不得不下令开仓放药,设凉棚、发汤药、赈济百姓。这是中国历史上,

By 老刘
现代八股文

现代八股文

现在的阅读理解题,越来越像一场心理战。 你以为是在考你读没读懂文章,其实是在考你猜不猜得中出题人的心思。女儿每次考完语文都会吐槽:他怎么知道的作者写文章时候的想法?没想到一语成谶,前几天看新闻,上海一场考试中用了一篇青年作家的文章,题目拿去请这位原作者本人来答,结果他第一眼就把“标准答案 C”排除了。作者本人也说,出题人想的有点复杂了。这也就怪不得有经验的出题人都会使用已经故去作者的文章,不会引起争议啊,看来这次的出题人还是有点年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现在的考试,已经不满足于考“理解”了,它要考“揣摩”。揣摩出题人的意思,揣摩题目的陷阱,更重要的是,揣摩出题人的期待。文章写的是“天边的晚霞”,你若说它“美丽”,太肤浅;说它“象征人生”,略显老套;要想拿满分,必须说它“投射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哪怕文章里连个人影都没有。总之,你得拐几个弯,绕几个圈,再从某种“文学母题”或“价值引导”里掏出一个“

By 老刘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人这一生,总会有那么几样东西,轻轻地飘在心里,既不落地,也不散去。它们从不喧哗,却在你某个疲惫的午后、某段仓促的旅途、或一场春雨之后,悄然浮现。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又带点哀伤的名字——白月光。 说白了,白月光其实是一种遗憾。它是你没能在那个时刻再多靠近一步的那个人,是你童年某一段被记忆滤镜柔化了的光景,是你长大之后每次归乡都觉得“哪里不一样了”的那种熟悉感错位。它不一定高贵,不一定完美,甚至不一定真实。它只是你在现实生活磕磕绊绊之后,为了安顿自己那颗不肯妥协的心,编织出来的一个安静的幻影。 初恋的情人也许早已在朋友圈晒娃,但你记得的是她笑起来像月亮弯弯;童年的伙伴可能连名字都模糊了,但你记得那棵老槐树下的影子,总是比黄昏先到一步;而故乡,像一幅始终未完成的水墨画,留白处最多,也最撩人心绪。 夏丐尊在《春的欢悦与感伤》中写道: “前几天吃到油菜心和马兰头的时候,我不禁起了怀乡之念,想起故乡的春日的光景来。我所想的只是故乡的自然界,园中菜花已发黄金色了吧,燕子已回来了吧,窗前的老梅花已结子如豆了吧,杜鹃已红遍了屋后的山上了吧……只想着这些,怕去想到人事。因为乡村的凋敝我是知道的,故乡

By 老刘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前,我写下《郁闷,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这篇文章时,内心翻滚的不是小事的愤怒,而是对底线被践踏的失望。邻居从我家拉电线充电,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最后竟连我家的充电器都“借用”。甚至因为我给他写了纸条,还想打我。当时我说:“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只是没想到,十五年后再听到他们家的消息,竟是一出更荒诞的悲剧。 那家的男人已经去世。留下两个老婆争房产,最后还是他儿子获得了这套回迁房。他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却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一路磕磕绊绊: 交房一年来,看他儿子在业主群里抱怨,被电梯夹了不止一次,骑车进地下室摔过多回,车轮卡在道缝中,正常走路还能摔个仰八叉。毕业后没有工作,前不久小区换物业的时候,经介绍在小区做监控员,不服从管理员的管理(其实也是小事,人家让他把桌子上保持整洁,他就是不听,弄的乱七八糟的),和物业经理骂了一架,被辞退。邻里原想通融一二,以他母亲那无理取闹的性格,当然是又去物业把物业经理骂了一顿,结果也就那样了。 前几天偶尔和一个邻居聊起他家的情况,那个邻居说,他要打你那不是基本操作嘛,人早年曾在派出所拿刀扎他自己母亲,打你都是轻的😅。如今看来,

By 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