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婴儿)如何防治手足口病

H1N1的硝烟还没有散去,儿童的手足口病又卷土重来了。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传染病,但传播途径复杂,无有效的疫苗预防,儿童和散居婴幼儿为高发人群,尤其是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4月~9月为高发季节。如果孩子出现发烧、呕吐、皮疹等症状时,请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儿童家长要提高警惕, ,强调科学预防,增强婴幼儿的抵抗力,是让宝宝避免手足口病伤害的关键。

宝宝(婴儿)如何防治手足口病

那如何防治呢?“营养免疫”提高内在抵抗力是关键所在!研究表明,乳铁蛋白是母乳中含量特别丰富的免疫活性蛋白之一,它不受胃液及消化过程的破坏,可以直接进入体内,具有抗菌、抑菌、抗病毒、抗氧化、调节机体免疫的功能,而乳凝集素具有调节粘膜免疫的作用,对婴儿免疫系统有长期的影响。专家建议,如果母乳喂养困难或是已经断奶,那就最好选择富含这两种免疫成分的配方奶粉进行喂养,从而有效防范病毒侵袭。

良好卫生习惯有效”截源”

针对当前手足口病频发的现象,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专家分析,将手足口病病毒带给孩子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托幼机构中已经患病的孩子,二是每天与孩子密切接触的可能沾染病毒的家长。所以,预防手足口病,一定要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幼儿园的卫生。

由于家长外出的场所较多,接触人群较为复杂,手部接触物多样,专家建议家长们在回家后,先把外出时穿的外套换下来,彻底清洗双手和脸颊,以免在与孩子亲密接触时把病毒传染给孩子,同时尽量不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避免孩子与患儿或有可疑症状者接触。

此外,应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习惯,保持玩具清洁,纠正孩子吸吮手指、抠鼻孔及咬食玩具等不良小动作。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随意使用别人的餐具或其他生活用品。宝宝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看护人接触宝宝前、替宝宝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同时,专家还强调,儿童出现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到镇街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尤其是高烧反复不退的孩子,家长一定要送院治疗,必要时住院观察。

解释1 什么是营养免疫

透过天然、健康、完整、均衡、纯净且多样化的营养,滋养免疫系统功能,进而运用自身的力量去抵抗无止尽的病毒侵袭。功能良好的免疫系统随时都处于备战状态,为人体负起抵挡病毒,甚至能抵抗长期的环境污染的侵害。

解释2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其症状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患儿感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发热38℃左右。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或出现口腔黏膜疱疹。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恢复正常。

参考自 搜狐育儿频道

Read more

“人死后朋友圈会消失吗?”热议背后,独立博客教你守住数据

“人死后朋友圈会消失吗?”热议背后,独立博客教你守住数据

最近,一个话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人死后朋友圈会消失吗?” 许多网友在感叹之余,也不免担心自己的数字遗产:如果多年未登录微信,账号里的聊天记录、朋友圈、照片、文件会发生什么? 对此,微信客服回应称,如果账号 长时间未登录(通常超过一年),系统可能会 自动回收。回收时间会根据使用情况综合判定,而被回收的账号,所有内容将 永久清空,无法恢复。(IT之家) 这则消息看似简单,却透露出一个令人警醒的事实:在平台规则面前,你的内容并不完全属于你。 平台账号的脆弱性 我们常常误以为,存放在微信、微博上的内容就是“自己的”,殊不知,它们只是暂时寄存在平台数据库里。 * 一旦规则变动,数据可能瞬间消失; * 即便导出备份,新旧版本兼容性问题可能让恢复变得困难; * 平台永远掌握规则,用户只能被动接受。 这让人不得不反思:依赖平台存储内容,意味着把数字生命的一部分交给别人掌控。 独立博客的价值 相比之下,独立博客提供了真正的控制权和安全感: 1. 数据归属明确:域名在,服务器在,

By laoliu
情怀已死,生意万岁?

情怀已死,生意万岁?

看了我的文章《输赢之外》的小伙伴应该知道了我伪球迷的身份,为什么我说我是伪球迷呢,是因为我本身也没有球迷那样的纯粹,但是偶尔也会喜欢看看比赛,对自己喜欢的球队的输赢也会患得患失。写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希望改正之,想的办法一个是更少的关注曼联,另外一个就是把格局放大,只要是精彩的比赛都喜欢看。这样做了之后,感觉好多了, 所以,我也只能做一个伪球迷,而情绪这玩意也真的很莫名其妙。 就是前几天,欧洲五大联赛夏季的转会窗关闭了,英超一个联赛就花了三十亿欧元,其他四大联赛加起来才二十九亿。热闹的背后,是赖着不走、罢训逼宫、指定下家的各种戏码。看完这些,我忍不住叹一口气——足球,好像越来越像一门生意,而那份纯粹的情怀,正在慢慢远去。 整个转会期,比宫斗剧还精彩:有人赖着不走,非得熬到最后一份大合同;有人指名道姓,只去某一家俱乐部;有人干脆罢训逼宫。竞技体育原本该是热血、荣耀、情怀,可当它彻底变成了一门生意,这些闹剧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一切都是生意,别再谈什么情怀。 英超凭啥能一家独大? 这几年,英超越来越像个“超级资本收割机”

By laoliu
从开放到封闭:互联网的变迁与我的记忆

从开放到封闭:互联网的变迁与我的记忆

前几天,印记博客的博主小胡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过去的互联网完全由网站组成》。读完之后,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丝共鸣。是啊,最初的互联网,确实就是一个个网站组成的,网站与网站之间用超链接紧密相连。你可以从这个网站跳到那个网站,像在一条大河里顺流而下,又能随时拐进一条支流。那时候的互联网,是开放的,是自由的。 而现在呢?互联网变得越来越封闭。每一家互联网公司都想把人留在自己的“围墙”里,恨不得你一辈子不离开它的APP。 初次触网的记忆 记得我第一次上网,是因为商都信息港的邀请。那时他们组织了一次参观体验活动,把我们带到他们的办公楼里,每人分配一台电脑。刚坐下来时,我对着那台方方正正的显示器,完全不知道该干什么。 后来才摸索着打开了一个叫 Internet Explorer 的东西。万幸的是,浏览器的主页被设成了商都信息港的页面,我就从那里一点点点击下去,才逐渐学会了什么叫“网上冲浪”。 再后来,学校周围的网吧越来越多,我和几个朋友时常“包夜”。一群人对着昏暗的屏幕,要么组网打游戏,要么随意浏览各种信息。那时的网络,不仅是新鲜,更是广阔、

By laoliu
节气里的智慧

节气里的智慧

又到了一年的农历七月。 天气不再像盛夏那样燥热,夜晚多了一丝凉意。四季轮回,寒来暑往,在不知不觉间,年景又走过了一大半。 小时候,我总觉得夏天的热是没有尽头的。那时候别说空调了,连电扇都都没有,白天热得人心浮气躁。于是,我常忍不住问母亲: “啥时候能凉快啊?” 母亲总是笑着说:“快了,快了,到七月就凉快了。” 接着她就会念叨几句顺口溜似的谚语: * “交了七月节,夜凉白天热。” * “交了八月节,就晌午头一会热。” * “交了九月节,一热也不热。” * “交了十月节,下雨就下雪。” 这些话没有气象数据,没有科学仪器,却能准确地描摹出气候的变迁。小时候不懂,只觉得母亲念叨的很有趣。长大后才明白,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世世代代人们的经验总结,是生活里最实在的智慧。 很多时候,这些古老的谚语比天气预报还灵验。它们伴随着农耕社会的节奏而来,帮助人们安排农事,也抚慰人们对季节更替的期待。 其实,不只是“交七月节,夜凉白天热”,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气候歌谣:南方人看梅雨,北方人盼秋凉,西北人识得风沙,

By lao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