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怀瑾老先生的《孟子旁通》,里面讲道一个小故事,以说明古人对于文字精练的要求。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 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 " 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 "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 "公曰:"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 "曰:"内翰云何?. "公曰:"逸马杀犬于道。. " 相与一笑。.
古今谭概
而反观如今网络时代的文章,特别是一些自媒体,几句话能交代清楚的事情,洋洋洒洒能写上几千字,花了十几分钟看完了,发现有用的也就那么几句话,或者更甚者,纯粹就是标题党。说是电子垃圾一点都不为过。
反思自己,很多时候也受这些文章的影响,总想多写一点,特别是一些技术性的文字,还总是想交代一下遇到这些问题的前因后果,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真有人搜到这篇文字,也是来找答案而不是看你说原因的。
本文首发于:逸马杀犬于道-图南博客
说的好
文章不啰嗦,怎么凑够字数,肚子里没货,只能字数来凑
「……特别是一些技术性的文字,还总是想交代一下遇到这些问题的前因后果,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
其实还是有必要的。重大问题发生其成因一般不止一个,而是成年累积的各种小毛病爆发的结果。剖析前因后果可以提醒读者及时揭露和处理小毛病,也可以展示遇到问题如何入手排查。实在是希望照顾这个越来越快的时代,可以先把结论写成摘要,放在文章开头;做成「太长不看」版。但总觉得或许这样并不是一件好事。
你也把文章的意思说一说呀
@老张博客: 不说,解释那么多干啥,?
@老张博客: 欧阳修在翰林院的时候,常常和同院的同事(或学生)一起出游。街上一匹奔马踩死了一条狗。欧阳修说,“你们试着来描述一下刚才发生的事。”一个人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有条狗卧在大道上,脱缰的马踩踏而杀了它。)”另一个人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有一匹马奔跑在大路上,一条卧着的狗被踩踏而死。)”欧阳修说,“要让你们来修史书的话,恐怕写一万卷也写不完啊。”于是他们问欧阳修,“那您怎么写呢?”欧阳修说,“逸马杀犬于道。(奔马在路上杀死条狗。)”大家听了都笑了。欧阳修主持编修了《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史书要求描述事物简略有当,因为史书无法事无巨细一并描述,否则“万卷未已”,写一万卷也写不完了。
现在很多自媒体除了标题党,文章啰嗦外,有些还很喜欢故意不在标题交代清楚文章主体,标题拟得很泛,这么做只是为了让读者点进去看文章才能知道说的到底是谁/什么事;这一现象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尤甚,有些官媒也跟风效仿,属实离谱。
@Justin: 是的,可能现在文字载体确实不值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