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

清明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骊姬之乱而流亡国外,一日乏食,饥馑非常,随臣介之推(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恢复精神,才发现是介之推自割腿肉,感激万分。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是为晋文公,重赏了当初伴他流亡的功臣,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也不邀功,带着母亲悄悄隐居去了。很多人为介之推打抱不平,晋文公醒悟,亲自去请介之推,然而介之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找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之推。大火烧遍绵山,介之推依然不出,火灭了之后,人们才看见介之推背着老母,已在一棵老柳树下烧死了,母子皆亡。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故“足下”成为上级对下级,或者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即源于此。后来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死于回禄之灾,下令将介之推的忌日定为寒食节,不许民众开火煮饭,只能吃冷食、凉拌食品。这就是“割股奉君”的故事和寒食节的由来。

但后人多所考证,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与介子推无关。介子推割股的史实也存在争议。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节附近进行扫墓、祭祖、郊游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华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之前,清明一般为冬至之后106或107天,寒食节的后一或两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至半个月左右。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但民间对于扫墓这事,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甚至是“前半个月、后半个月”等各种说法,故在这十八至三十日之间均属扫墓的日子。

流传到今日,记忆种的清明节,主要是以祭祖为主了。记得小时候,清明节的前一天,都会去河边的柳树上折一些新鲜的柳枝,回来插在门框上,清明的当天,会给自家去世的长辈送纸钱。

小时候,对于上坟这件事情,更多的是一种玩耍,带上铁锹,除去爷爷奶奶坟上的野草,挖一些新土堆在爷爷奶奶的坟上。长大了以后,由于不常回乡,所以,愈发想要给爷爷奶奶还有姥姥姥爷上个坟,送上一些纸钱。想要告诉他们一声,我来看你们了。可是,由于种种的因素,直到前年才实现了这个愿望。带着媳妇和孩子,看望了一下他们。

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兴起了云祭扫。但是不管技术如何的现金,总不如自己亲自去。也许,明年的清明,再去看看爷爷奶奶们!

Read more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前,我写下《郁闷,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这篇文章时,内心翻滚的不是小事的愤怒,而是对底线被践踏的失望。邻居从我家拉电线充电,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最后竟连我家的充电器都“借用”。甚至因为我给他写了纸条,还想打我。当时我说:“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只是没想到,十五年后再听到他们家的消息,竟是一出更荒诞的悲剧。 那家的男人已经去世。留下两个老婆争房产,最后还是他儿子获得了这套回迁房。他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却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一路磕磕绊绊: 交房一年来,看他儿子在业主群里抱怨,被电梯夹了不止一次,骑车进地下室摔过多回,车轮卡在道缝中,正常走路还能摔个仰八叉。毕业后没有工作,前不久小区换物业的时候,经介绍在小区做监控员,不服从管理员的管理(其实也是小事,人家让他把桌子上保持整洁,他就是不听,弄的乱七八糟的),和物业经理骂了一架,被辞退。邻里原想通融一二,以他母亲那无理取闹的性格,当然是又去物业把物业经理骂了一顿,结果也就那样了。 前几天偶尔和一个邻居聊起他家的情况,那个邻居说,他要打你那不是基本操作嘛,人早年曾在派出所拿刀扎他自己母亲,打你都是轻的😅。如今看来,

By 老刘
天上有雨,未落人间——说说《需卦》

天上有雨,未落人间——说说《需卦》

《易经》六十四卦中,《需卦》排在第五。 前面几卦,乾坤是天地之本,屯是起步之难,蒙是启蒙之初,到了第五卦——《需》——天地间万象已动,人也有所思、有所欲,但偏偏,这一步还不能迈出去。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等,不是停,是蓄。 卦象:天上有云,水未落 需卦的卦象是:上坎(☵,水)下乾(☰,天)。 水在天上,正是积雨之象。我们站在地上,仰望天空,望着那片厚厚的云,知道它迟早会落雨,但此时此刻,还未滴下哪怕一丝甘露。 这就叫“需”。 你知道目标在前,力量也已在身,但时机未到,不能躁进。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已经准备好了,但世界还没准备好接住你。” 这不是消极,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

By 老刘
小米SU7又出事了,我们到底该怪谁?

小米SU7又出事了,我们到底该怪谁?

6月11日晚上,郑州街头,一辆小米SU7失控连撞十几辆车——电动车、小轿车都没躲过,车头几乎报废,现场一度混乱不堪。更早之前,安徽那起SU7高速起火致三人死亡的事故也还没从大家脑海中淡去。 姑且不说到底是不是智能驾驶的原因, 也有很多它的粉丝说比亚迪出事多少多少,归根到底还都是电车的问题,那么电车怎么老出事? 是车太猛?人太嫩?还是对“智能驾驶”理解太美好? 动力太猛,新手真心顶不住 先说车。SU7有多猛?顶配版零百加速2秒多,马力直接干到1000匹以上,这种性能放在燃油车里,那就是超跑级别。 但问题是,买它的大多是年轻人,很多是人生第一辆车,甚至有的刚拿驾照没多久。这种“猛兽”配“新司机”的组合,说实话,确实危险系数高。一脚电门下去,车先冲出去了,人还没反应过来。 郑州这次的女司机,就是刚提车不久。车一失控,根本刹不住。不是她不会开,而是这车给新手的容错空间实在太小了。 智能驾驶不是“放手驾驶” 再说智能驾驶。小米宣传的NOA、

By 老刘
站在新高考的起点:对两年后女儿的期许

站在新高考的起点:对两年后女儿的期许

2025年的高考今天落幕,这是“3+1+2”模式全面实施的第一年。从改革到首考,从认知到实践,这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测量,更是一种教育方向的宣示。 作为家长,我对这次高考有三点深刻感受: 一、语文卷:不再“刷题”,更考“立志与思辨” 今年全国卷一作文聚焦“民族魂”,从老舍、艾青、穆旦的文字中引导学生理解爱国情怀的不同方式 。考题不仅强调情感共鸣,也要求结构逻辑清晰,表达真诚、语言自然流畅 。 这道作文开放而不空洞:任何有生活、有思考的学生,都能找到表达路径;但能够精准逻辑、有独立见解,并融入素材,便是真高分。 这使我明白,真正的语文能力,不在于套路,而在于“你是谁”——有温度、有思想、有立场。 二、历史题:文言与史料,强调跨学科理解 今年历史全国卷大量使用文言史料,并引导学生依据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评析与判断

By 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