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愉》——一个优雅而性感的故事

这两天把《欢愉》这本书看了一遍,看这本书是因为kindle里的推荐:

它的头衔很多

它是《纽约时报》的畅销图书;

全美书评人协会奖短名单入围作品;

获得过科克斯书评奖新英格兰图书奖等多项图书大奖;

被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娱乐周刊》《VOGUE》《出版人周刊》《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报》《奥普拉杂志》评为「年度好书」

最重要的是kindle里免费送一本,于是就领取看了一下,结果还算可以吧。

《欢愉》——一个优雅而性感的故事

一个优雅而性感的故事

本书基于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真实人生故事写就。

20世纪30年代,三位年轻的人类学家前往新几内亚考察,他们之间发生的一段三角恋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观念、学术生涯,乃至命运……

《欢愉》——一个优雅而性感的故事

安德鲁•班克森出身学术世家,其父热切地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的衣钵研究生物学。他的两个哥哥却相继意外殒命。班克森追随父兄脚步前往剑桥学习生物学,却被人类学吸引。

父亲死后,班克森回到曾实地考察过的新几内亚。学术研究上的无力感和亲人死亡造成的阴影令他心灰意冷,试图自杀。

内尔和芬这对人类学家夫妇的到来打破了班克森死水般的生活。

班克森也缓和了内尔与芬之间因研究方法与学术声望的差异而日益紧张的关系。

班克森被内尔吸引,理智令他选择压抑自己的感情。

三人都对班克森与内尔之间日益滋长的情愫心知肚明,挣扎于欲望与自律之间的他们小心地守护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一次三人交谈时的相互激发催生了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大创见。

一天早上,芬突然驾着小船独自离开,带走了部落里最有名的少年首领。他要去抢劫临近部落的圣笛。他相信那笛子能帮他建立学术地位,但这一冒险之举彻底改变了三人的人生轨迹……

近乎极致的阅读体验

简单地转述《欢愉》的情节,只会令这个故事的魅力消减大半。小说于字里行间蕴藏的氛围和情绪,具有令人心醉神迷的魔力。

莉莉·金采用了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叙述策略,打破了时间和人物视角的限制,营造了充满迷幻感的文本体验。

作为小说的叙事主人公,班克森拥有近乎全知全能的视野,小说开篇,内尔和芬在他的讲述中完成了登场亮相,他本人却还没有在小说中出现过。

《欢愉》——一个优雅而性感的故事

逻辑上讲不通的蒙太奇制造出了强烈的宿命感,仿佛这一切都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宇宙中上演,主人公对此早就了然于心。

具有相似效果的还有班克森在多个破碎时空中跳跃的叙述,从故事开始的上世纪30年代,直到70年代,读者很难预测他的下一段讲述会从哪个时间节点开始。

然而,这种跳跃并不会让读者费解,无论时间是向前推进,或是向过去回溯,它们永远指向共同的焦点。

于是读者明白了,班克森永远地滞留在了故事发生的那几个月之中,“当下”变为恍惚可疑的浅梦,记忆却成为永恒的现实,一遍又一遍地循环上演。

莉莉·金在《欢愉》中还嵌入了另一个文本——班克森意外获得的内尔日记,这既从逻辑上完善了整个故事,又丰富了班克森的叙事层次。

我们可以推想,在经年累月反复阅读那本日记之后,其内容已同班克森自己的记忆融为一体,他的叙事也因此具有了双重视角,他的视角,内尔的视角。

视域的交错赋予故事强大的张力,给小说中如梦幻一般的片段和细节提供了栖身之地,它们只有在这部小说独特的情境中才能成立:

班克森为在田野调查中留下满身伤口的内尔包扎时的情欲涌动;内尔夫妇和班克森在湖中夜泳深谈,凝望星辰;班克森和内尔在细雨中跳起求雨的舞蹈,口中呼唤他们知晓的语言中所有代表“雨”的单词;三位人类学家在一个崭新理论初现雏形时内心的悸动和高于语言的默契……

这些情节带有强烈的超现实的美感,它们令小说的爱情主题挣脱俗套的窠臼,呈现出诗性特征。

Read more

站在新高考的起点:对两年后女儿的期许

站在新高考的起点:对两年后女儿的期许

2025年的高考今天落幕,这是“3+1+2”模式全面实施的第一年。从改革到首考,从认知到实践,这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测量,更是一种教育方向的宣示。 作为家长,我对这次高考有三点深刻感受: 一、语文卷:不再“刷题”,更考“立志与思辨” 今年全国卷一作文聚焦“民族魂”,从老舍、艾青、穆旦的文字中引导学生理解爱国情怀的不同方式 。考题不仅强调情感共鸣,也要求结构逻辑清晰,表达真诚、语言自然流畅 。 这道作文开放而不空洞:任何有生活、有思考的学生,都能找到表达路径;但能够精准逻辑、有独立见解,并融入素材,便是真高分。 这使我明白,真正的语文能力,不在于套路,而在于“你是谁”——有温度、有思想、有立场。 二、历史题:文言与史料,强调跨学科理解 今年历史全国卷大量使用文言史料,并引导学生依据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评析与判断

By 老刘
荔枝路远,道在人心——从《易经》看李善德的一生

荔枝路远,道在人心——从《易经》看李善德的一生

马伯庸的小说《长安的荔枝》及其改编剧集,看似讲述一场跨越千里的荔枝运输奇旅,实则以小人物的遭遇折射盛唐末期政治、社会、文化的真实图景。主人公李善德,这位从九品小吏,在完成“运荔枝”这一看似荒诞实则关乎权力的任务中,演绎出一部小人物在大时代中如何“知命”、“尽性”、“归真”的命运史。 本文尝试以《易经》的视角,借其卦象与哲思,还原李善德的命运轨迹与精神转化。 一、《屯卦》:困中求进,命运起始 卦辞:“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屯”象征万物初生,动荡未定。李善德身为地方文吏,无权无势,却在极为不利的局势中被委以“千里送荔枝”之命——这是危也是机。他组建了一支临时小队,历经风雨山川、盗贼瘴气,表面是传荔枝,实则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这正是“屯”卦中的“利建侯”

By 老刘
蒙卦:从困中启,向光而行

蒙卦:从困中启,向光而行

如果你在街头做一个采访,问:“《易经》是什么?” 十有八九会有人回答:“算卦的书呗。” 这个答案,其实对,也不全对。 《易经》确实起源于卜筮之术,但它远远超越了“算卦”本身。它是一种看待变化的哲学,是中华文化思维的源代码,是一部人生操作手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家庭、工作、人际、选择,每个节点的应对,都可以在《易经》中找到线索。 昨天读南怀瑾先生对蒙卦的讲解,颇有感触。他说:蒙卦,其实就是屯卦翻转过来的样子。 * 屯卦(第三卦):☵上坎下震☳ —— 水雷屯。 * 蒙卦(第四卦):☶上艮下坎☵ —— 山水蒙。 我们平常说“启蒙”,正是从这个卦象来的。 屯是磨难,蒙是顿悟 屯,是开始阶段的艰难,万事起头难。 蒙,是经过困顿后,开始有“

By 老刘
屯:起步的困难,是值得尊重的时刻

屯:起步的困难,是值得尊重的时刻

昨天继续读《易经杂说》,读到第三卦——屯卦。卦辞写道: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南怀瑾先生解释,“屯”这个字,一横开天地,一下面的“屮”,像刚要钻出泥土的芽,而“屯”字本身,有艰涩、积聚的意思。万物初生,正是最混沌、最艰难的时候。 卦象是水雷屯:下震上坎。震为雷,坎为水,意思是:雷藏于水下,动而未发。就像大海中滚动的雷电,一切都在发生,却还没有方向。一方面是能量的积蓄,另一方面却是外在环境的未明。天地未分,局势不定,正是人生中最难走的阶段之一。 我想起了去年女儿刚升上高中的时候。有次接她回家,在车上她闷闷不乐地说:“数学太难了,题目都看不懂。”我问她哪题不会,她摇头:“都不会。” 她的眉头紧锁,跟小时候做拼图时卡在中间的样子很像。

By 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