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思辨和创新

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相比于其他职位来说,真的是压力很大的一群人!原因很多,比如大环境不尽如人意,人力资源理念进中国的时间不长,老板不重视人力资源…..小环境是没有一些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等等。所以,在现时的条件下,需要HR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一起去探讨适合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个需要我们有很强的思辨和创新意识。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思辨和创新

思辨:现代汉语字典有两个意思:1.指哲学上运用逻辑推理来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2.思考、辨析或思考、辨别。我们今天探讨的是思考和辨别这个意思。

先看两个小故事,众所周知,牛顿在我们的心目中是非常伟大的,而且是相当谦虚,尤其小时候老师经常教我们牛顿说过的一段话: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记得我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也是眼泪鼻涕留了一把,深度佩服牛先生的虚怀若谷,但真实的故事是:物理学家胡克很早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推导出正确的公式,可因为数学不好,他只能勉强解释行星绕月的圆周运动,所以,科学界对胡克的成果不太重视!后来数学小狂人牛顿用微积分及其圆满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把他提出的力学三条基本定律推广到星系空间,改变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公认的天地不一的旧观点,被科学界奉为伟大的发现。于是胡克大怒,指责牛顿剽窃了他的成果。牛顿尖酸刻薄的回敬到:是啊,和着我他妈的还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啊!这本来是一句反话,想讽刺一下胡克,结果后人出于塑造完人的目的,只保留了孤立的原话而去掉了语境,变成了牛哥原来有多么谦虚!现实中的牛哥其实生性孤傲,自恃才高,目空一切……

还有老师经常讲的爱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那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告诉我们要勤奋,勤能补拙,将来定能成为天才,于是我们“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结果,到现在我也没发现自己成为天才,而且,有的事情我再努力也没用!后来才知道,老师漏掉了后面还有一句:但是,这百分之一的灵感要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重要得多”!怪不得俺这么多年一直在努力,就是没成功!原因在这!引申到我们从事的职业,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就相当于天赋,天赋有时比努力要重要得多!因此,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考虑自己的特长和天赋!为什么我们要穷其一生去追求我们并不擅长的职业呢?比如,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现在很热门,许多初学者趋之若鹜!但有的朋友天生就是心直口快,强势,没有亲和力,这些对于HR都是很致命的缺点,你说我巨喜欢,去努力,我相信你也能成功,可是你的付出可能要远远超出一些人,这些人耐心、亲和力好、情商高,他们可能轻易就能达到你付出巨大努力才达到的高度!我们为什么要拼命的去挤那个独门桥呢?

所以,愚以为:我们HR要有思辨和创新!思辨的含义就是:当我们在学习别人的理论、经验、案例、工具的时候,我们不妨思考和辨析下面5个问题:他说的是真的吗?他说的片面吗?他说的适用于我们行业吗?他说的适用于我们企业吗?他说的适用于我吗?比如:现在流行的“**薪资设计”,我有两个朋友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参加了这次培训,完了告诉我:今天见到赵本山卖拐了——完全在忽悠!为了使“设计”符合他所创造的理论,人为的讲解,牵强附会的解释,最后很多参加培训的学员不愿意了,就提出质疑,老师也当场“囧”了,最后是不了了之。看看这样的老师,说的既不全是真的,也很片面…..这个时候你如果不加甄别,回到自己的公司就用,八成你要失败!我个人非常反感这样的培训师,钱你可以挣,可是你不要误导后来者啊!因为在学员的心目中,你是专家、是大师啊!假如变成了“砖家”,岂不是声誉受损?再比如,平衡积分卡这个战略绩效的考核工具,是否真的那么神奇?未必!!网上有一篇文章:《十问平衡积分卡》(本人仰慕已久却无缘结识的高人啊!!),建议各位读一下,你就能明白平衡积分卡没有那么神秘,也没有那么先进,更没有那么神奇!前段时间,一位专门研究且超级崇拜平衡积分卡的朋友黯然的告诉我:平衡积分卡创始人卡普兰的中国弟子(不好意思,隐去姓名)创立的公司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物流咨询公司收购了,原因:业务难以为继!所以,当我看到一些所谓的专家在高谈阔论平衡积分卡时,就想窃笑:老师,您真的研究过它吗?您真的应用过它吗?因为本人手上有世界500强公司运用平衡积分卡的制度和表单,他们的绩效管理真的成功了?呵呵…..所以,我们如果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辨别,我们就不会主观,也不会盲从,更不会教条,……

有了思辨,我们能够知道哪些东西合适我们,哪些不合适我们?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我们更需要创新,所谓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是这个道理!比如:绩效奖金的概念来源于国外,是年底对工作表现好的员工的奖励,和工资没有关系,现在很多外企依然沿用这种方法!但是对于中国的很多民营企业来说,年底的奖金变成了所谓的“年薪”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员工的一部分工资等到年底发,中途离开就扣掉,这种方法在浙江境内的企业非常普遍,而且运行的很好,我觉得这样的创新未尝不可!但是有些浙江企业搬到上海后,依然沿用这种方法,这就是不知道变通了,导致企业吸引不了优秀的人才加盟!再比如,绩效管理的工具MBO、KPI、BSC等工具单独使用都有瑕疵,我们有些同仁创造性的把KPI+MBO结合起来,或者把MBO+KPI+BSC或者KPI+BSC结合起来,建立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事实证明,这些方法在实践中应用的特别好!这就是创新!还有的HR,自创“六角”培训体系,发明一些培训效果评估的工具,在实际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是创新!再比如:史为建兄前两天提出一个人力资源的观点: HR的工作本质是什么?–跳出地球看地球!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事实上,有时候我们忙忙碌碌,却从未从更深的层次来思考我们人力资源工作的本质?或者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这些新观点或许有待探讨,但是,这种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恰恰是我们当前所缺少的!

人力资源管理无定式!

Read more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前,我写下《郁闷,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这篇文章时,内心翻滚的不是小事的愤怒,而是对底线被践踏的失望。邻居从我家拉电线充电,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最后竟连我家的充电器都“借用”。甚至因为我给他写了纸条,还想打我。当时我说:“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只是没想到,十五年后再听到他们家的消息,竟是一出更荒诞的悲剧。 那家的男人已经去世。留下两个老婆争房产,最后还是他儿子获得了这套回迁房。他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却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一路磕磕绊绊: 交房一年来,看他儿子在业主群里抱怨,被电梯夹了不止一次,骑车进地下室摔过多回,车轮卡在道缝中,正常走路还能摔个仰八叉。毕业后没有工作,前不久小区换物业的时候,经介绍在小区做监控员,不服从管理员的管理(其实也是小事,人家让他把桌子上保持整洁,他就是不听,弄的乱七八糟的),和物业经理骂了一架,被辞退。邻里原想通融一二,以他母亲那无理取闹的性格,当然是又去物业把物业经理骂了一顿,结果也就那样了。 前几天偶尔和一个邻居聊起他家的情况,那个邻居说,他要打你那不是基本操作嘛,人早年曾在派出所拿刀扎他自己母亲,打你都是轻的😅。如今看来,

By 老刘
天上有雨,未落人间——说说《需卦》

天上有雨,未落人间——说说《需卦》

《易经》六十四卦中,《需卦》排在第五。 前面几卦,乾坤是天地之本,屯是起步之难,蒙是启蒙之初,到了第五卦——《需》——天地间万象已动,人也有所思、有所欲,但偏偏,这一步还不能迈出去。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等,不是停,是蓄。 卦象:天上有云,水未落 需卦的卦象是:上坎(☵,水)下乾(☰,天)。 水在天上,正是积雨之象。我们站在地上,仰望天空,望着那片厚厚的云,知道它迟早会落雨,但此时此刻,还未滴下哪怕一丝甘露。 这就叫“需”。 你知道目标在前,力量也已在身,但时机未到,不能躁进。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已经准备好了,但世界还没准备好接住你。” 这不是消极,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

By 老刘
小米SU7又出事了,我们到底该怪谁?

小米SU7又出事了,我们到底该怪谁?

6月11日晚上,郑州街头,一辆小米SU7失控连撞十几辆车——电动车、小轿车都没躲过,车头几乎报废,现场一度混乱不堪。更早之前,安徽那起SU7高速起火致三人死亡的事故也还没从大家脑海中淡去。 姑且不说到底是不是智能驾驶的原因, 也有很多它的粉丝说比亚迪出事多少多少,归根到底还都是电车的问题,那么电车怎么老出事? 是车太猛?人太嫩?还是对“智能驾驶”理解太美好? 动力太猛,新手真心顶不住 先说车。SU7有多猛?顶配版零百加速2秒多,马力直接干到1000匹以上,这种性能放在燃油车里,那就是超跑级别。 但问题是,买它的大多是年轻人,很多是人生第一辆车,甚至有的刚拿驾照没多久。这种“猛兽”配“新司机”的组合,说实话,确实危险系数高。一脚电门下去,车先冲出去了,人还没反应过来。 郑州这次的女司机,就是刚提车不久。车一失控,根本刹不住。不是她不会开,而是这车给新手的容错空间实在太小了。 智能驾驶不是“放手驾驶” 再说智能驾驶。小米宣传的NOA、

By 老刘
站在新高考的起点:对两年后女儿的期许

站在新高考的起点:对两年后女儿的期许

2025年的高考今天落幕,这是“3+1+2”模式全面实施的第一年。从改革到首考,从认知到实践,这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测量,更是一种教育方向的宣示。 作为家长,我对这次高考有三点深刻感受: 一、语文卷:不再“刷题”,更考“立志与思辨” 今年全国卷一作文聚焦“民族魂”,从老舍、艾青、穆旦的文字中引导学生理解爱国情怀的不同方式 。考题不仅强调情感共鸣,也要求结构逻辑清晰,表达真诚、语言自然流畅 。 这道作文开放而不空洞:任何有生活、有思考的学生,都能找到表达路径;但能够精准逻辑、有独立见解,并融入素材,便是真高分。 这使我明白,真正的语文能力,不在于套路,而在于“你是谁”——有温度、有思想、有立场。 二、历史题:文言与史料,强调跨学科理解 今年历史全国卷大量使用文言史料,并引导学生依据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评析与判断

By 老刘